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保证公平?竟然还有零录取的考试!

   2024-05-31 147小编147小编620
核心提示:  高考落下大幕,阅卷正在进行。考试是一种考量、考核、选拔、甄别人的方式,它是伴随着人才的选拔而产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

  高考落下大幕,阅卷正在进行。考试是一种考量、考核、选拔、甄别人的方式,它是伴随着人才的选拔而产生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实行考试的国家,我们今天就来说说中国历史上特殊的科举考试。

  千年科举从何时起?

  早在夏商周时期,考试活动便已经出现。在《礼记》中就记载了周天子选拔人才的情况。

当时,各地诸侯有向周天子贡献人才的义务,周天子会在射宫考察这些人,主要考察内容是“试射”,也就是比试射箭,同时也要考察他们的姿容体态是否合于礼、动作节奏是否合于乐,以此来判断这些人的道德、能力如何。第一次有史料记载的笔试出现在西汉,汉代当时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就是由地方官察访人才,然后举荐给国家。

  在公元前165年,汉文帝刘恒下诏举行“策问”,即由他亲自出题、亲自主持对所有举荐上来的士子进行统一笔试,选出成绩优异者,这次成绩最好的就是后来著名的政治家晁错。

千年科举指的是从隋大业元年算起,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实行分科取士,设置进士科。严格意义上的科举正式创立,它拥有两个特征:一是允许考生自由报考,不再需要有人荐举;二是录取要依靠笔试成绩。

  古代科举考什么?

  我们常说的进士、秀才,在唐代的时候是一种考试的科目。唐代的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常科中就包含秀才、进士、明经、明算、明法、明书六科。其中秀才科最难,由于无人报考,便被废除了。最受考生欢迎的是进士和明经两科。明经就是以儒家经典学说为内容的考试科目,进士科主要考察时务策的,主要评判标准文章辞藻是否华丽,进士科的竞争比明经科激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在进士科的比拼中,也出现了科举史上著名一个“龙虎榜”。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唐德宗开科选士,这次考试录取进士共二十三人,该榜上有李绛、崔群和王涯,都先后坐上宰相宝座,这一榜最为出名的人物就是第十三名的韩愈,其他如冯宿、许季同、庾承宣、李观,都是当时著名的官员。

  历史上特殊的科举考试

大家有听过一个成语叫“野无遗贤”?它的意思是有才能的人都受到任用,朝廷之外再也没有贤能的人才了。这个成语就出自一次无人录取的考试。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派宰相李林甫担任主考官,来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但是李林甫这个人嫉贤妒能,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结果参加这次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野无遗贤。陆游也参加了这次考试并且落选。

还有一次特殊的考试是明朝南北榜,南北榜又称为春夏榜。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丁丑科会试二月在南京举行,当时的考试官是翰林学士刘三吾,它录取了宋琮等52人。经过三月廷试后,福建陈安为状元,这就是春榜。春榜所录皆是南方人,北方人无一被录取。这在历科考试中从未发生过,北方落第举子以此为口实,联名上疏。朱元璋看到后大怒,命人再次测试落地的北方考生,增录北方考生,但经复阅的试卷文理不佳,甚至有犯禁忌的语言,这时又有人告发刘三吾,称他们暗中嘱托,故意选取考生中的陋卷进呈。这让朱元璋极为愤怒,宣布春榜取中者不刻《登科录》,考试无效。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山东考生韩克忠等共十一人,全部为北方考生,这就是夏榜。

  古代科举考试如何保证公平?

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自唐代开始,就不断完善各种制度,以防止舞弊情况的发生。唐代在省试中逐步建立明经、进士等常科的三场考试形式,为了确保阅卷的公正无误,建立了中书、门下复核和覆试制度。宋代继续加强考场纪律,为了防止舞弊实行“锁院制”。“锁院制”是主考官、阅卷官等需提前几天进入考场,并且封住他们进出的大门,直到发榜后才能回家。

  宋代还开始实行糊名制和誊录制。“糊名”又称弥封。就是将试卷上应考人姓名、年龄、籍贯等密封并盖上弥封章,写榜前谁也不许拆看;“誊录”是为了防止阅卷官认识笔迹,殿试卷子一律派专人用红笔誊抄一遍,经核对后再交给考官审阅。

北宋时期开始,严禁考生挟书、传义、代笔,从制度上严禁考生舞弊,专门设监门、巡铺等官吏进行搜索、巡查,一旦查获,立即押出考场。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