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一座楼屋,按中国人的习惯,一眼所落之处,是屋檐上的匾额。匾额,为一座建筑开篇、点题,“有名有姓”、有所向、有所指。领悟了匾额,便是遇见了一座建筑的灵魂。
匾额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见的装饰物,一般悬挂在门楣与檐顶之间,亦常见于厅堂之上,或见于亭台水榭,功能不尽相同,反映了建筑的名称和性质,是人们用来表达喜好、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匾额是中国古典文化一个灵动的缩影,是建筑物的灵魂和眼睛。
客家匾额
“有院就有门,门上就有匾。”客家门匾习俗是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继承汉人中原匾额文化后,逐步形成的内涵丰富、样式固定的文化现象。一般在长方形匾框上,选取与自家姓氏相关的成语、典故或体现房主理念的一个词语题写其上(通常为4字),有的还配上吉祥图案,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一体。
客家匾额来源
客家的祖先受到“厚本抑末”或“重农轻商”的儒家思想影响,非常重视教育,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影响,大力推崇耕读文化。客家匾额习俗从形式上是由民间姓氏的“堂匾”演变而来,内容上是随南迁的汉民由古代仕宦的“阀阅功状”演变而来。
因此,客家祠堂家庙横梁与檐顶之间都挂有匾额和楹联,除了一部分是颂扬先人辉煌的功绩外,大多是考取功名后炫耀族人举业和仕途的匾额。
客家匾额=民俗景观
随着时代的变迁,很多牌匾已经消失了。而在客家地区,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门匾。
很多外地文化人来到客家地区,就会为这里的门匾种类之多和分布范围之广所震撼,并称赞这些乡村门匾是一座为世罕见的无墙的客家文化博物馆,是一道宏大的内涵丰富的的民俗景观。
客家匾额=微型族谱
客家匾额表达了客家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和欣赏趣味,反映了当时客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俗民风,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研究客家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
每一块客家门匾都是一套“微型族谱”,蕴含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是客家人尊宗念祖、家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家族史、客家迁徙史和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客家匾额=宗族源流
门匾就像一根红线,把同宗同谱人的思想感情连接在一起,不管是否相识,只要一看见门匾并能道出世系源流,就会得到东道主的热情接待,有宾至如归之感。每一种匾额都代表了独特的客家文化,如:
“门楣匾”彰显了宅主的家世家风、政治地位、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
“堂号匾”是客家人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
“功名匾”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见证,充分体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的精神;
“商号匾”则是匾额世俗化的一种标志,反映了客家人在崇文重教的同时亦官亦商或亦工亦商等。
客家匾额=客家文化活化石
如今,门匾已逐渐成为一种文化遗迹,而牌匾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所含的信息对于研究客家人的民俗、教育、文化起到非常珍贵的文物价值。
客家门匾,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堪称客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
北宋【尚书第】匾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集体、国家,客家门匾都是一部极好的国情历史文化教材,值得人们去探究和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