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孕育了不计其数的教育家,他们形形色色的教育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把他们的思想加以概括总结,就可以发现古代教育思想具有以下特色。
一:综合观
综合观即大教育观,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在古代,教育家早就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发现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反映的便是社会问题,所以认为必须重视教育,将其放在整个社会中去解决教育问题,而教育问题的解决,又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孔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在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之后,唯一的大事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
从他之后,历代教育家都从不同方向认识到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例如荀子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但他对教育的重要性的强调却和孟子相同的,由此可见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有当时处于上升时期或政治清明时期的统治者,如汉武帝、唐太宗等都很重视教育,加速对教育的改革,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辩证观
辩证是形容看问题的眼光全面。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就像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学习和思考是学习活动的两个方面,如果只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将书本的知识内化,抓不住事物的要领;而若一味左思右想却不从书中汲取知识,则无法解除心中的疑惑不能解决问题。由此可知,孔子正是认识到学与思是对立统一的,而且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还有古代教育家提倡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
董仲舒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意思是只有仁德而无智慧,那么在施爱于人时,都不知分辨好坏;只有智慧而无仁德,那么智慧也没有什么用处。这便是中国古代的德智结合观,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正是这对立统一观,讲究从不同方面的一起发展,促进了人的思想道德和知识进步的同步发展。
三:内在观
内在观,即强调心的内在道德功能或内在自觉性。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注重自我修养。就像“自立志、自努力、自责备、自鼓励、自得、自叹……一切都是在‘自’之中。”强调人心中具有一种判断价值自觉的能力,即悟性、领悟,只有悟性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成长起来;同时强调在家庭、学校及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在自己内心之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自律,而不是他律。
就像“天人合一”中的人性化思想,天人合一是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古代教育思想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就如同《周易》中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天”便是宇宙最高的抽象本体,同时又是一切价值的源头,从天与人的关系到人与教育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便可以分析出传统教育思想十分注重天人关系,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中国教育传统思想主张“自我修养”“自省”“慎独”,便是要求自我克制,自己寻求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重视人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启发内心,相信主体内在力量,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教育特色。
四:因材施教不愤不启的学习方法
因材施教是指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就像孔子最早提倡因材施教时,他要求对学生“听其言而观其行”,根据学生的才能的高低进行教育。因为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所以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愤不启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不去启发他。而是要在学生想要知道的时候,教师给予关键的一步思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他们进一步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长时间思想和实践的积淀来,具有强大磁场,散发着迷人的魅力,是一个无限丰富的知识宝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资料,也是一种资源,让我们在实践中继续探索这些思想特色所带给我们的方法和价值,让它们在现代化社会绽放属于他们的色彩,发挥属于它们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