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青铜器的颜色,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青绿色的,一是由于“青铜”这一称呼,二是来自于大家见到的出土实物的颜色。然而,青铜器“真正”的颜色究竟是怎样的呢?
在古代,青铜是铜和铅、锡的合金。不同成分比例的合金的性能、用途都是不同的,青铜器颜色也随成分比例不同而有所变化。更确切地说,青铜器的颜色主要由锡在铜中含量的多少来决定的。考古工作者对各地出土青铜器制品的实验观察及分析结果发现,随着锡含量的由少增多,青铜器的颜色从红向黄、青、白变化。
杂质含量在2%以下的铜器一般被称为“纯铜”制品,其颜色主要呈紫红、橙红或红色;钟、鼎等礼器多用含锡10-16%的合金配置,这些青铜器呈黄色;而斧、戈、戟等工具和兵器对硬度要求高,青铜工具和兵器中锡的含量也会更多,其颜色也逐渐向灰白色变化。所以古人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制造出了不同颜色的青铜器。
比如《考工记》中有记录:“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古时许多青铜器刚做出来时都是美丽闪耀的金黄色,所以在古代青铜被称之为“吉金”。汉以前的文献中所说的“金”,往往指的就是青铜。而我们现在看到的青铜颜色和它们原本颜色之所以有差别,是因为金属经历了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在室温下铜制品表面会被氧化,长期暴露于空气或埋藏在土壤中之后,铜的氧化物就会逐渐变成蓝绿色。而青铜器的表面除了锈蚀的铜以外,还有锡、铅等合金元素的锈蚀产物,它们在被氧化或者腐蚀后也会呈现白色、黄色等颜色,与铜锈相互作用,最终在青铜器表面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