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是明末造园家计成所作。
该书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后受战乱影响流入日本,被日本造园名家称为“世界最古之造园书籍”,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
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佛教的“引人入圣”三方面来对《园冶》中反映的哲学思想进行溯源。
并从“雅”、“静”、“空”三方面来挖掘《园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一、《园冶》结构之美
1.整体布局
《冶序》出自《园冶》出版的赞助人阮大铖之手,该文主要是通过简单的叙述来说明园林的现实作用。
同时,文中还提到“是否人最质直,臆绝灵奇,侬气客习,对之而尽。所为诗画,甚如其人”,认为计成为人质朴爽直、聪敏脱俗,平生所作诗画很像他的为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计成的诗文之佳和人品之清,对其为人也有了整体把握,这对我们深入理解《园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计成所作的《自序》主要是通过自己掇山造园的三个故事来说明自己高超的造园技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并在文末交代了《园冶》书名的由来。卷末的《自识》是计成对自己一生的感悟:忆年少之志,叹生不逢时。
且文末还交代了《园冶》的写作缘由。综上可见,卷前三篇“序”如全书的引子,
起着解释、说明正文的作用,卷末一篇“跋”与之遥相呼应,收束全书。
这一前一后的两部分,尽管不是《园冶》全书的主要内容,但其作用与价值却不容忽视。
与《兴造论》充满理性不同,《园说》篇则是用充满想象与情感的语言文字对园林建造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描写,使得诗情画意笼罩全书。
《园冶》中这些精致细巧、新颖素雅且深得几何学真谛的图式与书中文字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它们二者如书之双翼,很好地诠释着作者的造园思想。
2.《园冶》骈文的结构形式
作者铺采擒文,把园林中的屋、楼、坞、轩等建筑及景观都放在了优美如画的环境里来展示。
之后又描绘了凭高临虚后广阔邈远的空间美——“千顷之汪洋”和周而复始的时间美——“四时之烂漫”。
同时,他还在这一部分提出了全书的造园理论纲领和批评准则。《相地》以“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破题。
强调相地立基不必太追求方向,而应以本来的地势高低来造园。《借景》全篇以“构园无格,借景有因。切要四时,何关八宅”破题。
再次强调了“巧于因借”的观点。《园冶》文本中的骈文章节基本上都是陈述性或描写性的对偶句,句子之间几乎没有起承转合的连词,逻辑转化关系十分薄弱,线性叙事大都还保留在对偶句式内部。
但当我们按“起——铺——结”三段式结构来细致分析其结构布局时,仍可以清晰地把握住作者的行文思路。
领者,导也,起也,即通过领字将文章导引向新的方向。领字多为一两个字,以虚词居多。常用的领字有“至若”、“呜呼”、“若夫”等。
衬者,托也,是指骈文中起衬托作用的非骈体文字,衬字多为几个字,它不仅可以像领字那样引领下文、转接文气,同时还能填充一部分骈句难以表达的内容。
二、《园冶》意象
1.视觉意象
视觉意象是古典文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意象,这类意象通过事物的颜色、形态、光线及背景来触动读者的视觉,是外在之象与内在之意的一种有机联系。
“刹宇”、“环窗”、“岩峦”、“劈石”都是园林中所有或所借之景,接着作者用了“小李”、“大痴”两个典故将前面的物象激活:
环窗隐现塔影,如李昭道所绘的小幅图景;劈石堆成山岩,似黄公望所画的半壁山水。
作者通过比喻将普通物象转换成富有诗意的意象,使读者宛如看到了幽静别致的环窗隐现塔影,劈石堆成山岩的画面。
视觉意象除了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外,还会借助事物的色彩来增强其视觉效果,如“紫气青霞”中的“紫”与“青”,“白苹红蓼”中的“白”与“红”。
通过色彩意象营造的空间,不但渗透着作者的个人情感,同时也洋溢着读者的想象和热情。
“寓目一行白鹭,醉颜几阵丹枫”(《借景》),一“鹭”一“枫”两处意象点出了季节,一“白”一“丹”又为这秋加上了迷人的色彩。
然而视觉意象组成的画面往往具有不清晰之感,我们不知道一行白鹭因何寓目,几阵丹枫如何醉颜,这就要求我们读者充分借助自己的想象。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填充由视觉意象构成的空间中的空白模糊处,从而为自己在现实世界之外构筑起一个虚幻的美的园林。
2.听觉意象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听觉意象同视觉意象一样,都是作家构筑意境、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自然界中的各种莺啼燕语、松风荷雨,从一开始就同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沼一样具有存在的意义。
计成便通过他的深情之笔将这些声响幻化为《园冶》中的听觉意象。计成以其敏感的心性捕捉了生活中的细微声响。
又以其多情的笔触将它们幻化成听觉意象,创造出一幅幅具有高度美感的“有声画”。
《园冶》中的听觉意象丰富多样,从动物到植物,从天然到人工,几乎将声响囊括殆尽。
这种种声音并不是对自然界和人世间声响的简单记录,而是作者选择出来的具有丰富情感意味的听觉意象。
尽管这些意象出现在极具个性化的特定情境中,但这些声音绝不只是某个个体独自的听觉体验。
而是融合着民族心理性格和深厚文化意蕴的集体听觉意象,这些听觉意象以其响彻空间直逼心灵的情感特性成为园林意境营造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三、儒家哲学美学意蕴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如何做到天与人的和谐?儒家主张要认识自然、因顺自然,合理利用规律来改造自然。
孟子认为“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他们明确主张遵循规律,根据地理地势来改造自然。
《园冶》中提出的“相地合宜”,一个“相”字实际上就体现出了计成在园林选址上的高明。
儒家还明确反对损害自然、破坏生态,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经典论述,他们认为人若能顺天守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就不会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
这在《园冶》中也多有体现,如《相地》中的“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好鸟要朋,群麋偕侣”、“须陈风月清音,休犯山林罪过”,
这些篇章中只言片语的警策,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强调在造园活动中,要尊重原生态系统,学会利用自然风光。
此外,计成还主张要取材有度、节约资源,如《立基》中的“开林须酌有因,按时架屋”,
《铺地》中的“废瓦片也有行时”、“破方砖可留大用”等,这些都是儒家朴素的生态美学观在园林中的表现,计成在当时能有这样明确而坚定的理性认识,是难能可贵的。
2.儒家雅美
“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儒家审美规范和价值取向对后世“雅”的观念的确立及文人人格的建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在儒家伦理型审美观念的熏染下,“雅”成为文人士大夫甚至广大的平民
们所追求的人格价值取向及行为目标,因此,文人园林也追求雅之美。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善合一”的“文雅”,一是“美真合一”的“清雅”。
“清雅”主要表现在建筑的美观大方和装饰的简朴疏朗上,体现着文人墨客超凡脱俗、隐逸自得的精神旨趣。
如《栏杆》中的“栏杆信画化而成,减便为雅”;《屋宇》中的“时遵雅朴,古摘端方”;
《铺地·乱石路》中的“园林砌路,做小乱石砌如榴子者,坚固而雅致”。一般来说。
园林主体建筑如厅堂楼阁等要简朴大方,局部装饰构件如门窗栏杆等要精巧时尚。
计成认为“减便为雅”,他的“雅”既有自然质朴、简约无华之意,也有精巧雅致、时宜时尚之意。
他不把两种美对立起来,而是认为它们可以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古典园林是充分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是一种在儒、释、道思想价值观照下的艺术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计成在接受这些哲学思想时,并没有全盘吸收,而是选择性地汲取。
中国园林中的山水是宇宙的象征,人只是宇宙的一分子而已。宇,是一切的空间,是园林中的壶中天地,无边无际;宙是一切的时间,是园林中的四时花开,无始无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