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三高”等慢性疾病已逐渐成为高发病,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中医养生已逐渐被大众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顺应自然。
养生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养生就是要倡导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和享受人生的积极态度,一切从生命的本质出发,遵循大自然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从而能够达到自然寿命。
其次,形神统一。
中医的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其中,整体观念中强调形神统一的思想,就是说养生不仅要重视形体养生,还要注意精神养生。中医对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为情志失调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正如《素问·举痛论》言“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故对于人来说,思想情绪的调节尤为重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恬淡虚无,才能使气机调畅,气血调和,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目的。
再次,饮食有节。
饮食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饮食结构。饮食必须多样化,以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充分摄取。对于年老体弱者,可从食补入手,饮食营养全面,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2)饮食习惯。饮食要饥饱适宜,不能暴饮暴食,切忌偏食。
(3)饮食宜忌。饮食应因人而异,根据个体习惯选择相应的食物,但务必做到营养健康。
(4)饮食调护。饮食时要有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正如《吕氏春秋·尽数》讲“口必甘味,和精端容,将之以神气,百节虞欢,咸进受气,饮必小咽,端直无戾”,这也是很有道理的。还有饭后散步按揉腹部,对于促进胃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是很有帮助的。
最后,顺时摄养。
《养老奉亲书》曰:“春温以生之,夏热以长之,秋凉以收之,冬寒以藏之”。所以养生更应该“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依据气候特点,春季宜“戒杀”“养生”以顺生气;夏季宜居“虚堂净室”,免遭“贼风”侵袭;秋季肺金当令,饮食方面宜少吃辛辣,适当增加酸味食物,以摄养肝气。冬季寒冷,心阳容易受寒,所以应注意摄养心气,饮食安排宜“晨朝宜饮少醇酒,然后进粥,临卧,宜服微凉膈化痰之药一服”,忌多食炙炒之物。
总之,古代中医养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需要从古代中医医籍中汲取营养,然后再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制定出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新中医养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