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去过天津的人,恐怕都会对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捞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在刻板印象中,那似乎只是一味再寻常不过的廉价碳水,很自然地可以从游客的打卡食谱中剔除。
如果不是因为进店躲雨或低血糖突发,可能很多人一辈子也不会目睹到一种市井奇观,“只是吃个面而已,太夸张咯。”
曲艺辈分尊卑有序,家族中长幼贤承,评职称先来后到,具化到捞面中,就是八碟抬轿,这是老派的坚守。
小碟中的都是菜码,排放可以不讲究次序,但一定要做好拱卫工作,面上有对首都的态度,面里有天津卫的威严。
“天津建卫六百多年,4个炮台4个鼓楼,这分明就是大津沽的城防图,告诫后人不忘初心。”
如果功利地讲,上面的时候将所有菜码合成到一碗,很显然能节省空间和时间,但会让食客失去乐趣,如同免剥虾尾和免嗑瓜子这种投机且无聊的创新。
观察一名老天津拌面的手法,能在精神层面打通对这座城市的理解。
“先菜再卤,再豆再卤,糖醋面筋和韭菜香干裹挟其中,同方向拌匀,象征家人同心,先苦后甜。”
海河是天津的文脉,捞面就是天津人的脉眼,此二物不可亵渎。
在天津说吃面,那一定指的是捞面,这是一种近乎执着的信仰,任何代表工业社会的流水线商品都会遗缺最为重要的灵魂。
它是球队中的第12位球员,是微信中最有韧性的备胎,点外卖时,尽管彼时的气魄可以三口一头猪,但往往都不自觉在捞面那栏驻足良久,它总会让人想到老好人的殷勤,坚挺,别无所求,在高层公寓中,你消沉,啜泣,终于想到了它的好。
在捞面中游离是困难的,海河的夜风也安慰不了假装迷路的人。
面海中漫游,繁星为你指引,黄瓜条是参照,鸡蛋就是路标。
诸多普通的食材,混搭在一起,那种富含层次的妖娆口感,令每位食客都不虚此行,课堂上那极富冲突性的标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其实指的是吃捞面后的身心和谐,天津娃娃抬抬头,舔舔嘴,再翻翻书,出了校门就长大了。
从湖里捞塔姿,在光里捕日影,都不如家大人在楼上的一声呼喊“捞(音同“老”)面,赶紧上(音同“丧”)来!”
这种亲昵的语调沉淀进骨骼,沉淀进血液,沉淀进学校或单位食堂姐姐的呐喊声中,后厨藏不住她们的锋芒,她们的振臂高呼,会立即召唤出排队领枪的义军。
天津是典型的军垦移民城市,五湖四海的刁钻舌头,让津门美食十分桀骜,饭馆能在天津站住脚十分不简单,但终归会被一碗捞面驯服。
溜边沉底,轻捞慢起,感情都在酒里,岁月都在面里。
它最简单,也最拿人。
在工地和田野出完汗,想吃捞面;公司和机关加完班,也会想吃捞面;在货港和码头卸完货,总想着能有这么一碗捞面填补身体的空缺,这一天也算没白过。
海底明月捞不起,星辰不可及,只有捞面不会糊弄你,地道的实在,让这道频繁出现在天津人饭桌上的美食,即使在高饱和的快餐轰炸中,也能活得十分滋润。
自助捞面,是富含地域特色的发明。
它给挑食和过敏的食客一种善意,是街头最廉价和最丰富的营养解决方案。
天津人对捞面的理解十分深邃,街头的捞面和高端捞面的食材可能不同,但丰富的搭配仪式却是同样。
从午餐到晚餐再到夜宵,你能看出天津人对捞面爱的深沉。
家庭常做的捞面,同时都会制作两种卤,一个是家里口味的打卤,以西红柿鸡蛋和茄丁肉沫为主,还一个就是炸酱。
虽然在各地都有捞面,但只有在天津,捞面可以单独成席。春夏秋冬各有说法,满满当当摆上一桌,大口碗里的面条只占容积的三分之一,剩下的都是菜码,方便搅拌。
一碗面,一桌码,荤素海鲜,在配菜上让面条的档次高下立现,捞面席代表的是主家的面子。
捞面也叫“喜面”,谜底都在字面,作用也不仅仅是吃。
姑爷上门的第一顿,都是捞面,天津的丈母娘给女儿女婿吃捞面寓意“条条顺”。
迎来送往,也是捞面,拴住人心,留个念想。家孩子大学毕业回家,单位外派的技术大拿学成回国,给新来的同事接风洗尘,上捞面没任何问题,都懂天津社交语法的话,办事会十分顺利。
不过公司年会后吃捞面,意味着老板可能确实是没钱了。
捞面还能突破地域乃至国籍的限制,印象中,我吃过韩式捞面、和风捞面还有印度捞面,天津十几万饭庄基本能满足你对捞面的任何幻想。
南北方朋友沟通时,北方代表常被面食“束缚”,逢年过节甚至什么节日,都能吃上饺子,当然,也和不同城市的文化有关。
天津自然也不例外,二十四节气外加生死定结离,都可吃捞面,看你对氛围怎么理解。
更不用说得子、百岁、庆生、谢师、乔迁、晋升、大病初愈或大龄出狱,讲究的是一个面面俱到。
你要说对酒精过敏,想拒酒,大家都能理解,文明社会了不整那一套,但你要说对面过敏,想拒面,那大家都会十分茫然。
“尼介似嘛意思?”
我天津的同学在外闯荡多年,唯独怀念捞面配的糖醋面筋,她说那是工序最为复杂的捞面菜码,面筋丝要宽窄匀称,先炸后烹,火不能过也不能欠,酸甜的口味很难拿捏,混着捞面吃上一口,就想起了自己的姥爷。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捞面”,就像平凡的生活,它最简单,也最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