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称华夏,为什么叫华夏?《春秋左传正义》写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衣物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通过服装这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物品,去了解人们的生活、礼仪、文明、思想、审美等。
有关服装产生的传说,大概以战国时人所撰《吕览》和《世本》的记述最为通行。据称于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后来西汉刘安《淮南子》书中,作了更见真切的描绘:“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同“掩”,意为遮盖)形御寒。”它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状况: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手编织物做衣服的阶段。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由于诸侯兼并,交流频繁,周代往日“珠玉锦绣不鬻(yù,意为“卖”)于市”的法规制度已被突破,珠玉、锦绣已成为商品的一部分。衣着服饰之缤纷灿烂,经常反映于诗歌文传记载中。又由于厚葬风气盛行,保存技术也得到高度进展。
上、下左一春秋一丝绦束腰、齐膝直裾短衣男子陶范
下右一战国一丝绦束腰、绣纹短衣、佩短剑青铜武士
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秦代
秦代统一中国后的衣着,除了秦尚黑、囚徒衣赭,此外我们却近于无知。直到近年才从木陶彩俑、铜玉人形等秦代人像文物中得知:衣着多绕襟盘旋而下,衣袖紧小,腰带边沿彩织装饰物,花纹精致超过我们的想象。
汉代
两汉时间长,史部书又特列舆服(指官帽服装)部门,冠、绶等服饰相关内容记载十分详尽,主要区别有,西汉冠巾约发而不裹额,裹额的巾帻,从东汉开始出现。袍服在东汉具有一定形制,西汉不甚严格统一。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素纱衣
两晋南北朝
两晋衣着特征:官员男子头上流行小冠子。平民男子头上则为偏一侧的帩头,到后转成尖顶毡帽。妇女则如干宝《晋纪》和《晋书▪五行志》说的衣着上俭而下丰(即上短小,下宽大)。北朝男子官服有异于南朝,是在晋式小冠子外加一筒子式平顶漆纱笼冠。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刻画
《女史箴图》(局部)
隋代
隋统一中国后,文帝一朝社会生活比较简朴。从敦煌壁画贵族进香人,到青白釉墓葬女侍俑比较,衣着式样均相差不多。特征为小袖长裙,裙上系及胸。
隋-小袖、长裙舞女青釉俑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唐代
关于唐代服饰,从出土伎乐石刻绘画看来:初唐衣着还多沿隋代旧制,变化不大。后期受自西域波斯等影响,特征为头戴浑脱帽,身穿圆领或翻领小袖衣衫,条纹卷口裤,透空软底锦靿靴,出行骑马必着帷帽。
《步辇图》
唐李重润墓石椁线刻宫装妇女入复原图
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宋代
宋代盛行妇女戴花冠,用罗帛仿照真花作成。遇喜庆大典、佳节良辰,帝王出行,公卿百官骑从卫士无不簪花,帝王本人亦不例外。
宋人衣着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北宋曾流行来自契丹的对襟加领抹(花边)旋袄,下身不着裙只着长统袜裤的“吊墪服”,即后来的“解马装”,流行于社会上层。男子朝服大袖宽衫,官服仍流行唐式圆领服制度,和唐式截然不同处,为圆领内必加衬领。
《宋仁宗后坐像轴》
元代
元代衣服式样,男女区别不大,通名为袍,但用的材料精粗贵贱,却差别悬殊。帝王穷奢极欲,除鲜明华丽的纳石失、绿贴可波斯式金锦外,还有特别贵重难得的紫貂、银鼠、白狐、玄狐皮毛等,并在衣帽上加金嵌宝,更讲究的且全用大粒珍珠结成。高级大官服多用红彩鲜明织金锦,下级办事人只许用檀褐色罗绢。平民禁止用龙凤纹样,禁止用金,禁止用彩,只能穿本色或深暗色麻棉葛布或粗绢绵绸,穿戴一出范围必受重罚。
元代帝后像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元代百工百业人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明代
明代朝服官服用衣料颜色、补子花纹区别等级外,一般常服则凭衣身长短和袖子大小长短区别身份。袖长代表上层,袖小属于军人、差吏。商贩、差吏、小市民戴六合帽为多,知识分子、中小地主和官僚退职闲居之人则方巾为多。
明人绘《皇都积胜图》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清代
清代居官有职的,补服翎顶,一切俱备,妇女和平民工农普通服装却和明代并无显著区别。
清初妇女装束图自/《中国古代服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