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国防科技工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也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如何做强做大国防科技工业,带动机床等配套产业的发展,并更好地实现军品与民品的联接与转换呢?
日前,记者采访了原国防科工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会长徐鹏航。
国防科技工业不仅对国家发展有深远意义,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性产业,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那么,除了满足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您认为国防科技工业还应如何来实现它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
徐鹏航:国防科技工业是对国家发展有着深远意义的战略性产业,我们应该不仅仅只停留在满足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上面,当然这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还要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大家都知道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其对国民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整个工程产生了3000多项专利,其中至少1000项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如气垫船、尿不湿、彩超、条形码、笔记本电脑、微波炉等,都是运用了登月计划的专利,还包括为宇航员开发的重症监护病房、航天的脱水蔬菜等。正是“阿波罗”计划的网络节点控制技术和信息自动处理技术,在日后打造了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信息时代,而互联网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无法估量。可见,军工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我们国家也是如此。
军工企业具有高新技术密集的特点,产业关联效应明显,在做强做大军民结合产业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其带动效应,带动其配套产业的发展,比如为其提供母机的机床产业?
徐鹏航:建设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就是要具有先进的军工制造生产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这些绝对离不开自主的装备制造业的支持。
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是实现制造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的基石,是保证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防军工现代化的装备。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不但产业的规模快速增长,而且许多关键技术和参数指标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也显著提升,成功地开发研制了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档数控机床,既满足了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也成为军工核心能力建设的重要支撑。
“十一五”期间,原国防科工委及国防科工局针对高档数控机床使用效率不高的共性问题,在国防基础科研计划中安排了“数控加工工艺优化”等技术的攻关,取得明显效果,数控加工效率成倍提高。为全面提高全行业数控加工效率,从2007年5月起开始实施“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工程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同志的肯定,并取得显著成效。
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高科技产业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随着国防军工装备的升级,以及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如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大型先进核电站、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等项目产业化的展开,对高档数控机床需求继续攀升。军工制造业对高精尖数控机床的大量需求,必然会刺激国内机床行业的发展,并对我国机床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起到重要的牵引作用。
政府出台鼓励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项举措,为我国机床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床制造行业应抓住当前国家重大专项和相关扶植政策的有利时机,结合军工高科技高端行业对高档数控机床的旺盛需求,加大针对性的研发投入,主动研究军工的制造工艺和生产特点,加快开发研制满足军工能力建设需求的高档数控机床产品,促进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批量进入国防军工等重要制造领域。
不同于民用工业、地方经济的做大做强要求,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思路是做强做大,其缘由是什么?要实现做强做大的目标,您认为应该把握好哪几个关键点?
徐鹏航:我曾在原国家经贸委搞了几年技术改造,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一种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方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企业发展,改革开放日渐深入,技术改造的宏观、微观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技术改造投资体制也要跟着改变。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实现六个转变,即投资主体从以政府为主向以企业为主转变,投资方向从项目的技术设备改造向现有资源的优化和组合转变,投资目标从形成产品优势和企业优势向形成产业优势和行业优势方向转变,投资策略从注重投入向注重产出和效益转变,投资来源从依赖银行贷款向多渠道筹资转变,投资管理从分资金、批项目向规划指导方向转变。
那个时候国家给经贸委的技改投资只有几千亿元,从投资条件看,想平均分配基本上不可能。因此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阶段,必须突出“择优扶强”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这句话作为全国的技改工作的方针向国务院汇报得到了肯定。
我到科工委工作,和蒋正华等同志一起研究酝酿如何发展军工经济。我们提出军工经济的发展与民用经济、地方经济不同,应该是做强做大。先做强,抢占制高点,再做大,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是国防科技工业对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的重大贡献。
做强做大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重要作用,将实体经济的发展与虚拟经济的发展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在做强做大产业的基础上,迅速延伸优势产业链。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和新形势下,在贯彻军民融合方针的基础上,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做强做大国防科技工业,应该有新的探讨。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出一条军工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做强做大。
目前,中国国防科技工业企业管理协会正在发起组建国防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的建设,其初衷是什么?军工企协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目前进展如何?
徐鹏航: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走一条中国式的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子的战略举措是一项极具挑战性和开创性的伟大事业。
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就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探索军工企业资产有效实现形式,推动军工企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从总体上增强国防科技工业经济活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发起组建国防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引入资金实力雄厚的社会资本参与国防建设,可以利用国防科技产业基金的资金聚合功能———把国有资本、民间资金和外资有效聚合,大大提升军工企业融资能力和资本实力,降低贷款融资成本,改善财务结构,发挥市场机制对于资源配置的作用,以资本的力量推动体制、机制的快速变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为国防科技工业的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构建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做出贡献。
发起组建国防科技产业投资基金,同时积极推动产业园区的建设,这是一种很好的形式。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办法,打造新的平台,对研发、孵化以及产业化等产生推动作用,从而推动产业化的实现。同时,借鉴科技院校、科研院所好的做法、思路,积极探讨国防军工在产业化过程中做强做大,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可行路径。协会在其中主要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这两项工作的开展。
目前,这两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之中。
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是如何定位的?国防科技蕴藏了大量的高技术、高品质产业,在实现军品与民品的联接与转换方面,很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您对此有很多体会吧?
徐鹏航: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建设是国防科技工业的一件大事。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作为国防科技工业优势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国防科技工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体现。
推动建设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对于积极贯彻落实军民融合重要战略思想,增强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军民两用技术融合,促进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依托地方区位优势带动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防科技工业园建设要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搭建军工新发展平台,二是搭建民营资本进入军工行业、参与国防建设的平台。具体而言,则是五个平台建设:研发平台、孵化平台、产业化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由协会发起并组建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园建设推进机构,这个机构应该是一个全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组织投资建设,组建园区管理、经营、服务机构,并通过其率先走出一条军民融合的模式。以股权和投资基金的形式,发起和召集军工企业、民营企业参与,集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通过平台的扩展,实现国防技术项目与军工、民营的资本对接,又通过平台的孵化功能,将项目做大做强。
在实现军品与民品联接与转换方面,国家各部门及各地方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成效,尤其是国务院、中央军委去年10月份联合下发了《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37号),对充分调动各部门、各地方的积极性,加强财政金融引导,大力发展军民结合产业和军工优势产业,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加快实现军品与民品的联接与转换,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近2000项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重点项目看,每个项目总承包单位都拥有200~400家直接配套单位,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品的配套单位数(如汽车只有100多家),国防科技工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远远高于一般的工业产品。以协作配套为切入点,走军民融合发展之路,对于充分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