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云,天子九鼎,诸侯次之。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各个阶层之间制度之森严。从衣食住行,到礼器仪仗,无一不在阶层之间划下了铮然的分界线。礼不可废,制不可逾,是古代深入人心的规矩,因此,古代服饰在封建礼法的压迫下产生了区别。
这种层级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我们今天考据的用物,配饰、图腾、乃至于服装上都有鲜明的体现。比如天子自称为朕,士子称臣,至于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只能称之为奴甚至是庶人。除了“士农工商”的区别之外,在人物的日常行止之间无不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人民的压迫,那么这种等级制度体现在服饰上有什么显著的区别呢?
一、封建集权,泾渭分明
上古时期曾有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纯朴自然的措辞以及勤劳恳切的生活态度,在相对原始的社会中显得悠然自得逍遥自在。也许那个时候的人们虽有强弱及统领之分,但人与人之间的阶级压迫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封建国家制度的建成,那种原始时期,朴素自然、率真洒脱的生活逐渐一去不返了。相反在新建成的封建集权国家中,各个阶层之间等级分明,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所获得的资源、食物以及衣饰的繁杂程度、居室的华美与否都取决于所处层级地位的高低。
原始社会中所敬畏的生命渐渐变得如蝼蚁般脆弱,在众多封建王朝的史书中,无论是盛世大兴土木还是乱世草菅人命,最先受难的往往是底层的黎民。这固然是当时局限认知所决定的,但也是那个时代的落后与悲哀。
在这样的封建阶级中,身处上层的君主或贵族,往往喜欢以服饰区别来显示凌驾于人的华贵与尊严,贵族的用品首饰及随葬物中多见金银玉器等贵重金属与珍稀文玩。但对于贫民来说,连生死魂消都为之填为沟壑,更遑论藏身之处与随葬物品了。
这样泾渭分明的区别,既显示了封建集权者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昏庸与奢华,也展现了封建主义者希望以这种清晰分明的制度,来提醒庶民们铭记自己的身份,从而固化阶级之间的差别,维护自己的统治。
众所周知,在科技与知识普及的今天,想要启蒙开智不过顺手而为,但在古代封建集权的社会,书籍与文字却是上层阶级垄断统治的辅助物品。可以说,阶级之间的差别是封建统领者用来维护自己的政权所诞生的崎岖产物,这既加深了对民众的压迫剥削,也使得阶级之间逐渐分化差距渐远。
二、采而佩之,君子之泽
对其所乘坐的车、驾车马装饰以及本人随身的配饰都有详细而精致的描述。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有身份、有才华而官职在身的人,其配饰之复杂形式之庄重。而从广域的角度来看,在中华煌煌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男子的配饰从玉佩玉阙等到风雅的宋朝簪花、敷粉。所有的服饰,无不向我们展示了不同阶级之间配饰的分别与森然。
例如,龙纹只能由天子使用,凤凰代表皇家贵族的女子,而民间不可用;正妻可以身穿大红色,妾室却要规避这样冠冕堂皇的颜色。统治者在宣扬自己皇权天授,努力将自己的统治变得合规合理的同时,也在用这些身外之物来规划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界限,从而维护自己的权威。这既展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阶级之分的可悲与荒诞,也是封建集权统治者们心虚的体现。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创建了人类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专制国家后,等级的划分无疑变得更加严苛了。科举、军功等制度为贵族提供了上升的途径,但是最底层的黎民百姓是无法获得这些上升的资源的,因此,进一步使得权贵阶级垄断了服饰的华美。除此之外,配饰阶级森严的最直接原因,大概是因为古时候美玉的难得与财富不藏于民的封建剥削了。在贫苦落后的时代,只有统治阶级的贵族们通过压迫盘剥百姓,获得大量的财富而坐享其成。
但财富的直接生产者却因为种种原因的压迫而食不裹腹,生存困难的时候就遑论配饰的样式了。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他是封建统治阶层中较为体恤民众的代表,从这首诗的侧面不难看出,当时人民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正是这种困苦,使得配饰的存在成了没有必要的奢侈品。
三、服装各异,不在于民
自嫘祖发明织布开始,我国土地上的人民从此有了遮羞保暖的衣物。但在古时候,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锦衣加身。这是古代森严的层级制度决定的,也是由物质资源的分配制度决定的。《诗经》中“绿衣黄里,颠倒衣裳”,表达了早在先秦,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祖祖辈辈的人就对于服饰的色彩以及制式的分辨有了详细的规定与公认的审美。物以稀为贵,在黑色布料难以织就染成的时代,黑色是秦朝王室所享有的颜色。
除此之外,不同身份之间的人所穿着的服饰有所区别,王公大臣们长衣阔袖,上朝时森严有度,体现了专制王朝统治的严肃性,而庶民们窄袖短衣在节省了衣料的同时,又使务农或者做工时方便自然毫无累赘。因此,在古代服饰的区别不只是阶级制度决定的,更是不同制度之间所履行的不同的责任,迫使身处其中的人选择并接受了相应的服饰。古曲《金缕衣》体现出了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不顾黎民,但也同时反映了秦汉时代手工匠人技艺的高超。
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包括古代不同阶级之间俯视的不同,也体现了这样的道理。如果让身处贫民阶级的人有身着华服的权利,那么,购置保管华服的资源从何而来?在华服的照耀下,是否还要配有相应的车驾?
正如现代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买不起的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这个奢侈品所配套的高端生活。封建社会森严的层级与剥削制度残忍至极,没有充分尊重每一个黎民的生命与财富,但在历史的必然性之下,随着阶级分化出的服饰区分,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但不得不说,这种关系的存在对被俯视的一方是极不平等的。
在古玉中所发掘的中山靖王陵墓里,发现了与其他服饰形式不同的金缕玉衣。这件精美而华丽的丧葬服,震惊了整个考古界。贵族用从百姓那里压迫盘剥来的财富,挖掘玉石,购买黄金,以金丝为线以美玉为甲,编织着自己华丽浮艳的永生之梦。当然,这美梦背后潜藏着无数黎民百姓的心血与泪水。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金玉缕衣在三国时期被彻底地下令禁止。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没有了这种丧葬服的知识,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最能体现封建阶级对于黎民百姓的压迫以及不同阶级之间服饰差距的范本。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纺织业发达丝织丰富的国家,乃至于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更是贯通了中西两端国家,从而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财富。无论是盛唐还是经济发达的两宋,我国的丝织都多次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与进展,虽然这并未消除层级之间服装制式的区别,但是相对于历史来说不可不谓之一大进步。
及至近代,随着国民革命的推进,我国终于在不同的等级之间打破了服饰区别的禁锢。也许只有思想的进步才能改变封建社会中等级森严的服饰区别吧,而这也证明了封建阶级统治时期服饰有所区别的必然性。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制度的进步与民智的开启,知识的普及,如今,社会上的服饰各色各样、丰富多彩,不再象征着等级与身份。这无疑是数千年来的一大进步,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贤为之奋斗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