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蓟县城区,有一座面积不大的寺庙——独乐寺。但正是这座不大的寺庙,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中的观音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高层楼阁式建筑。梁思成先生称独乐寺为“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中国)建筑蜕变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唐风辽建
独乐寺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其中的观音阁重建于辽统和2年,也就是北宋雍熙元年。此时唐朝灭亡仅七十七年,而距《营造法式》刊行还有一百一十六年。此时蓟县已经属于辽国统治范围,因此是辽代建筑,而不是宋代建筑。这时中原地区的建筑已经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国境隔绝,辽国内依然较多的保留了唐代遗风,甚至观音阁中的一些建筑形式到《营造法式》刊行时已不复存在,因此说“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
梁思成与独乐寺
梁思成先生于1932年春造访独乐寺,并在同年6月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发表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80年来已成为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典范,同时也奠定了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术史上的关键地位。《独乐寺考》的成功,并不在于梁思成对于各种宋式、清式术语的解读,也不在于对观音阁断代,而在于梁思成先生将西方的建筑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建筑的工作。梁思成以斗栱和柱式作比,连同基本的结构分析和计算,正式开启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之路。这一年,梁思成仅31岁。
集斗拱之大成
观音阁的斗拱价值何在?我们不妨看看梁思成先生《独乐寺考》的原文,看看他对斗拱审美的视角和对独乐寺的评价:
“唐宋建筑之斗以结构为主要功用,雄大坚实,庄严不苟。明清以后,斗拱渐失其原来功用……其退化程度,已陷阱底,不复能下矣。”
“观音阁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头,或转角,或补间,内外上下,各各不同,条理井然。各攒斗拱,皆可作建筑逻辑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种,聚于一阁,诚可谓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28次地震不倒
由于榫卯等结构的大量使用,中国的古建筑往往有较强的抗震性。观音阁就是其中的典型。斗拱等木结构使观音阁不仅很好的承载屋顶的巨大压力,在横向拉伸力上也有很好的弹性。自建成以来,已经历大小地震28次仍屹立不倒,其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河、平谷发生8级以上强震,“蓟县城官廨民舍无一幸存,观音阁独不圮。”1976年唐山大地震,观音阁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