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是国内仅存的辽金建筑典型代表,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坐西向东而建。寺内现存的薄伽教藏殿、大雄宝殿为辽金遗构,其殿宇宏伟壮丽,造像严谨俊美,壁画庄重秀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因此大同严华寺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雄宝殿建筑及脊兽年代考证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自2008年华严寺整体保护规划后,现坐落在寺院两条中心轴的北中心轴,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耸立于5米月台之上,总面积1559平方米。殿翼角与殿规模相比翘起很小、式样简练,为辽金建筑特征。根据寺内现存《大金国西京大华严寺重修薄伽教藏记》碑文记载,大雄宝殿为金代建筑遗构,此后历经修葺。1998年因华严寺大雄宝殿东南部位殿顶塌落进行落架大修,经山西省古建所、国家文物局等多方专家调研记录:“北吻为金天眷至皇统年间重建时旧物,南吻乃明宣德至景泰年间重修时添配。垂兽和蹲兽已非原物,而且不齐全。”(见《上华严寺》一书)
大雄宝殿为庑殿顶,为中国古建筑中最高型制,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一类的皇家建筑。大雄宝殿顶四面都有斜坡,前后两坡相交成长达26米,高1.52米的正脊,做法为条砖白灰砌且不饰花纹,上扣脊瓦,据寺内碑廊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上华严寺碑记》所记载,为民国二十三年(1934)修葺。左右两坡与前后两坡相交形成四戗脊,其中东南角戗脊在1992年屋顶坍塌后重新修葺,戗脊均长达约25米,高1米。
正脊两边分立黄绿琉璃釉鸱吻,因年代久远,靠近屋脊部分的两块绿色琉璃瓦出现褪色。两尊鸱吻年代不同,两吻头部体宽均约2.97米,高宽比近于3:2,单体总面积约9.66平方米。
北侧鸱吻
其中北侧鸱吻为金代原物,高4.5米,上宽2.6米,下宽2.8米,厚0.68米,八品对接而成。据碑碣记载,结合其造型、质地和色彩等分析,北侧鸱吻为金代原作,造型挺拔,色彩以黄、绿为主,兼饰黑色。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龙鳞、用力支撑的龙爪和向上卷起的青尾等几个部分组成。其张口吞脊,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牢固的衔住正脊,龙须粗壮蜿蜒,龙眼巨大,双眼怒目,尾曲前伸,如一朵鱼尾盘花形象。头上双角粗壮,向后平弯成犄角状,耳后长须向上飘卷,雕刻成卷草纹样。腿、膝自体内突出,爪向下抓,踏在屋顶之上,支撑有力。身内饰鱼鳞片。其背部(实为体内侧)呈水波纹,由下至上整齐排列白色脊椎状物,层层向上出挑,宛如鱼背骨刺,脊梁部分由头后至尾端饰单行圆形连珠体。这两点与其他辽、金建筑中鸱吻相比较,尤为独特,颇具异趣。
南侧鸱吻
南侧鸱吻据记载是仿照北侧鸱吻形态,为明代补铸,鸱吻高4.55米,宽2.76米,厚0.5米,由二十五品拼接而成。两吻虽然外形轮廓相近,但南吻色彩更为艳丽。其细部手法甚殊,整体轮廓更显硬朗。吻头更偏向兽型,龙角上翘,龙须装饰淡化似狮鬃毛,花纹不再繁琐。双目瞪视前方,爪部也明显的兽化,上不见类似龙爪的小毛刺装饰,不似北吻粗壮硕大,类似兽爪,在整体造型中所占比重下降。尾部宽大,线条粗狂,上有些许龙鳞装饰,简洁明了。
正脊至鸱吻分出四条戗脊,延伸至戗兽,戗兽前侧高1.32米,后侧高0.93米,通常1.95米,厚0.4米。其造型应为狻猊,类似狮子,高鼻大眼,厚唇獠牙,卷须龙鳞,继续前伸至岔脊,其上蹲坐六个小兽,脊兽材质与瓦当相同,浑然一体,四角分立,形象、位置均相同。蹲兽规格大抵相同,高0.4-0.5米,厚0.1-0.16米,长0.3-0.4米。行坐姿排列着,大致为:骑凤仙人、凤、狮子、海马、天马、獬豸,昂首挺胸,仰望天际,庄严矗立。
脊兽文化
鸱吻,传说龙九子之一,喜欢东张西望,做张口吞脊状。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之意。据刘致平先生考证,鸱吻是在晋代以后出现的。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摩羯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晚唐以后,鸱吻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宋朝的鸱吻将装饰重点放在了兽首,尾部变小。与隋唐时代的鸱吻相比,宋朝的鸱吻背部多了一个小兽首,这点在后世保留了下来。到了金朝,鸱吻逐渐脱离了鱼尾形状,而更接近龙的形状,这种变化在华严寺得到了充分具体地展现。鸱吻是我国建筑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戗兽: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戗兽是狻猊形状,狻猊在古籍记载中是接近狮子的猛兽,能食虎豹,亦是威武百兽的率从,有护佑平安意。
蹲兽:仙人骑凤,传说一国君作战失败,被敌人追赶,一大鸟飞至,国君骑上化险为夷。因此人们把它放在建筑脊端,寓意着逢凶化吉。凤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祥瑞的象征,还比喻有圣德的人。狮子作吼,群兽慑服,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之意,寓示佛法威力无穷。天马意为神马,与海马均为古代神话中吉祥的化身,又是尊贵的象征,将其形象用于佛教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万佛朝宗的气势。海马亦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吻兽功用与艺术价值
从分布位置可见,鸱吻分布正脊两坡瓦垄交汇点,用以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实效。戗兽大都以兽头形状,将戗脊分为兽前和兽后,兽头前方安放蹲兽,它大致有三个作用:镇妖驱邪、防雷设施、固定屋脊。蹲兽最初是为了遮盖保护木栓和铁钉,因为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钉帽在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后来脊兽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建筑的功能与艺术造型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起到建筑艺术中完美和谐的统一。
相比较善化寺、广胜寺、镇国寺等,从其所处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明显看出不同时代鸱吻的造型变化。广胜寺在经历战乱、地震之后,大部分建筑为元代所建,与华严寺鸱吻的造型相比,极其繁琐精致,龙的形象非常突出,尾部的造型也完全走向装饰化;镇国寺始建于北汉,造型相对简约,整体形象依然强调龙的形象,尾部造型呈现较为几何化的简约;善化寺始建于唐朝,相对大气严整,其鸱吻的形象更加浑厚、简明,符合汉族人的审美观念,在制作上也更加注重其形,尾部的形状更加像首而不像尾,略带夸张之意。相比之下,华严寺的形象更加挺拔,强调垂直感,形式简约、凝练。戗兽及蹲兽非原物,大致风格仿制同时期寺院造型,形象清晰可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