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巩义石窟寺,国内仅存的“帝后礼佛图”

   2024-05-27 147小编147小编3410
核心提示:  河南巩义石窟寺,静静地坐落在大力山下一个小村里。这村位于巩义市东北9公里处,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岩云之幽栖

  河南巩义石窟寺,静静地坐落在大力山下一个小村里。这村位于巩义市东北9公里处,山光水色,秀丽多姿,古有“溪雾岩云之幽栖胜地”的赞誉。

石窟寺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93—499年),原名希玄寺。唐代,这里称净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至今。寺中唐刻北魏孝文帝故希玄寺之碑中记载:“待孝文帝发迹金山,途遥玉塞,弯柘弧而望月,控骥马以追风,电转伊涯,云飞巩洛,爰止斯地,创建伽蓝。”北魏宣武帝时,令工匠造窟刻佛,以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宋各代相继凿窟造像,形成巍然壮观的石窟群。石窟坐北向南,现存洞窟5个,千佛龛1个,摩崖造像3尊,摩崖造像龛328个,碑刻题记186篇,佛像7743尊。

我注意到,石窟寺始于北魏,这一点没什么争议。不过,具体是何年所建,却说法不一。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孝文帝时期建寺,宣武帝时期凿窟;还有说寺庙和石窟均始于宣武帝景明年间(公元500-503),第一窟是宣武帝所建,凿于公元517年,第二窟是胡太后所造,凿于公元523年;第三种说法,在巩义市导游群中颇为盛行,他们坚定地认为“龙门石窟是照俺们这个刻的”——巩义石窟寺比龙门石窟早10年!因为,这里有一个与奉先寺结构相似的佛龛。

三种说法中,第三种最缺乏依据。但是,民间传说的力量是巨大的,往往在口口相传中,弄得真假莫辨。实际上,北魏早在迁都洛阳的前一年(公元493年),就已经在龙门西山凿窟造像,这比石窟寺第一窟要早14年。至于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与石窟寺的小佛龛究竟谁先谁后,确实难以考证。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敕命的国家重点工程,其营造年代有明确记载。石窟寺虽然北魏佛像居多,五代和隋唐的雕刻也不少。据称是卢舍那大佛原型的那个小佛龛,风格与造型虽然明显是唐代的,但雕刻年代没有记载,也无从考证。

不过,这种说法却反映出巩义市导游群体对这座石窟宝库的热爱。石窟寺的工作人员相当负责,石窟内不允许拍照,人家真正做到了严防死守。看管第一窟的是位老先生,我跟他商量能否不开闪光灯拍一张“帝后礼佛图”,老先生说绝对不行!还招呼来一位穿红马甲的志愿者:跟着这老师,别让她照!——至今,这句地道的河南话,时常在我耳边回响,每次都不得不肃然起敬一下。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是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非常听话地一路跟着我,我只好向她出示了工作证:放心去忙吧!咱们都是文物工作者,我一定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绝对不在石窟内拍照!小姑娘这才转身离去。

“帝后礼佛图”位于第一窟与第四窟中。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最为精美,分皇帝和皇后两批人员,各占三个版面。

  左侧描绘的是皇帝礼佛的场景,图中孝文帝头戴“冕旒”,身穿“衮服(龙袍)”,在诸王、大臣及手持伞盖、羽葆(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长剑、香盒的近侍宫女和御林军的前导下,缓缓行进。画面中仪态雍雅的贵族和身体矮小的待从形成了尊卑鲜明的对照。

右侧再现的是皇后礼佛的盛况,文昭皇后头戴莲冠,身披霞帔,一手拈香,后随两名贵妇,在众宫女的簇拥下迎风徐行。

  仪仗队中,有的为帝后携提衣裙,有的执扇撑伞,有的手捧祭器,浩浩荡荡地簇拥帝后进香礼佛,表现了皇室宗教活动的盛大场面。构图简练生动,刻工细腻。

众所周知,龙门石窟也刻有“帝后礼佛图”【宾阳中洞石雕《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后礼佛图》,这两者合称为《帝后礼佛图》】。但是,这一稀世珍品1935年被美国人盗走,现“皇帝礼佛图”陈列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皇后礼佛图”,陈列于堪萨斯纳尔逊艺术馆。巩义石窟寺的“帝后礼佛图”,成为国内石窟内仅存的孤品。

北魏崇尚佛教,佛教是北魏执政的理论武装。北魏的统治阶级宣称拜皇帝就是拜佛祖。佛教界也顺势而为,一改过去“沙门不礼俗”的陈规陋习,将皇帝置于与佛祖同等的地位,引导信众要像礼拜佛祖一样膜拜皇帝,认命今生,苦修来世,服从命运的安排。这与北魏统治阶层“制民先制心”的治国方略不谋而合,因此,佛教在北魏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北魏石窟艺术的繁荣。

提及北魏时期的石窟,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云冈、龙门、麦积山,往往忽视了巩义石窟寺。它规模虽然很小,但雕刻内容非常丰富,雕刻技艺非常精湛,在艺术成就上完全可以与云冈、龙门两大石窟平分秋色。可以说,云冈、龙门、石窟寺都是当时国家领导人主抓的重点工程,是北魏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物化体现。以时间先后为序,始于大同云冈,辉煌于洛阳龙门(宾阳洞),终结于巩义石窟寺。三个石窟,年代蝉连,一脉相承。

与龙门相比,石窟寺的雕凿风格简约质朴,刀法粗放洗炼,形象造型高度概括。如果说龙门的雕刻是工笔,那么石窟寺的雕刻则是写意。石窟寺的摩崖主佛头像,双目只是随意地雕出一个圆形弧球,再勾勒出一条浅浅的上下眼睑,毫无进一步的细部雕琢,眉棱骨与鼻两侧的轮廓线连成一体,配以两角微微上翘的口唇,立即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含蓄生动。重叠的衣褶显然运用了平直刀刻法,干净利落。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鬼斧神工。

  纵观石窟寺整个雕刻,人物雕像面貌方圆,神态安详,已经没有了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秀骨清瘦”的特点,衣纹雕刻也趋于简洁,往往只是寥寥数刀便栩栩如生。可以说石窟寺雕刻既保留着浓重的北魏印记,又孕育着北齐、隋代的艺术萌芽,形成了由北朝向唐代过渡的艺术风格。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