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香山寺位于中岳嵩山之南约百公里,位于宝丰县闹店镇南,平顶山市新城区北3公里,伏牛山余脉,大香山峰顶,全称香山普门禅寺。是已知的中国早期佛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和观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其宗教根文化特征非常突出。
平顶山香山寺建于东汉末期,大约在汉灵帝光和年间,比白马寺晚约百余年,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中原,受朝代更替、兵火战乱的影响,屡毁屡建。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部分明清所建殿堂,文革时尽遭破坏,僧人被赶走,殿堂被拆毁,如今的香山寺建筑群除千年宝塔和十几通古碑外,都是文革后依靠民间力量和政府支持逐步恢复起来的。
历史上的平顶山香山寺规模宏大。其主要部分依据香山山峰圆润的天然地理形势,一直保持着以塔为中心、四面配以殿堂的曼荼罗式布局形式。整体分布上横跨三座山峰,呈现出以香山为中心,以东西龙山为两翼,前出山脚,包括西院和南院的格局。同时还有很多分布在周围地区的下院。历代香山寺,一般都建有山门、金刚殿、天王殿、韦陀殿、关圣殿、弥勒殿、四面佛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伽蓝殿、祖师殿、六祖殿、地藏殿、广生殿、山神殿、包公殿、藏经殿、法堂、禅堂、客堂、钟楼、方丈以及魁星楼,还包括佛塔、墓塔、经幢等建筑。
据文献记载考证,宋、金、元、明时期香山寺的规模不断扩大,明代时达于鼎盛。宋绍圣四年(1097),朝廷颁旨明确了香山寺四至,总面积大50多平方公里。历代朝廷赏赐的田地累计2万多亩,山林1万多亩。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金世宗次女唐国公主与驸马都尉、上护军广平郡开国侯乌林答天赐,捐资重建香山寺,规模“有倍于初”。据金代古碑记载:“自宋元符以来,住持相因修葺,轮换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据玉峰妙鉴禅师奏请,皇帝颁旨,刻立了《香山寺地界公据》,进一步确定了四至范围,香山寺改称“香山十方大普门禅寺”。明天顺二年(1458),英宗敕赐“香山大普门禅寺”匾额,山与寺日盛。此时,香山寺有下院16处,分布在宝丰、鲁山、郏县、方城、密县,是名符其实的豫西南地区的佛教中心。
清末以后香山寺渐趋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香山寺逐步得到恢复。1986年,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及宋代蔡京碑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香山寺中央,矗立着一座千年宋塔,即是远近闻名、史志文献有载的观音大士塔。此塔是平顶山香山寺的标志性建筑,具有重要的宗教象征意义。
观音大士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3米,据考证其前身是东汉末期与寺同时建立的四方形木构楼阁式塔。唐时寺塔并存,后世毁损。今塔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敕建。根据文献记载考证,塔下有地宫,存放有舍利法物。塔的轮廓呈抛物线,远观如圆锥体,又状如子弹头,富有节奏变化,细腻纤细,灵动秀美,近观塔身雄浑高大,塔刹入云。塔各层多设仿木构楼阁式门,现存两扇。第一、二层为仿木构塔檐结构,均以青砖叠涩出檐5~9层,皆以青砖雕饰各种花纹图形,精美绝伦。塔的第二、三层外壁设壁龛五排,共304个龛佛,内置坐佛,其中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计35尊,姿态各异,雕刻精美,宗教意义重大,堪称宝塔一绝,寺院重宝。塔刹由铁制九重相轮和仰月组成。塔层状如楼阁,自第四层以上各层高度与直径急剧收分。
全塔繁饰与简约相结合,既有唐塔豪放简练之遗风,也有宋塔纤巧精饰之风格,为寺院瑰宝,与蔡京碑一起,共同有力佐证了河南平顶山香山寺是汉化观音证道原地的文献记载。只是千年古塔已多处倾裂,亟待修复。
塔下埋葬有观音真身舍利,被誉为“真塔”。这在多种明清方志及佛教文献均有相关记载。如明正德《汝州志》载:“世传大悲菩萨乃楚庄王之女修炼成佛之所,灵骨至今葬于塔下”,现代《平顶山市志》、《中国名胜词典》、《中国塔林漫步》等许多研究论著亦有认定。平顶山香山寺观音大士塔堪称观音“圣塔”。正因为“大士遗身在塔”,所以才会“灵应殊胜”,香火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