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大抵是因为家必须有庭院,才有了“家”与“庭”的结合。“院合宁,家合兴”更是深刻到骨子里的居家情结。
在3千年前的西周时期,人们会给自己造庭院了,他们在院子的四周盖房子,中间空出来做庭院,这也是最早的四合院的雏形。
这种独特的庭院情结,已经深深地刻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了。郑板桥曾云:
吾毕生之愿,欲筑一土墙院子,门内多栽竹树花草,清晨日尚未出,望东海一片红霞,薄暮斜阳满树,立院中高处,俱见烟水平桥。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国画里古人的庭院,去感受一下那遥远又熟悉的诗情画意。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觉得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倒不如是:我有一座院子,面朝荷塘,夏暖花开。
这种愿景更符合小院的调性,也更容易实现些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李清照《添字采桑子》
院子里怎能没有芭蕉。墙角窗前,假山之畔,几株芭蕉青翠欲滴,亭亭玉立,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给人带去清凉。到了雨天,还可以学学古人,在窗前听雨打芭蕉,也是一桩赏心乐事。
梅兰竹菊四君子,也是古人最爱的庭院植物之一。而竹可以说是最不需要打理的一种了,一年四季皆可观赏,竹影婆娑,郁郁葱葱,好不可爱!
两杆翠竹拂云长,几叶幽兰带露香。好手移来窗户里,不许千里望沅湘。
——刘跃《题沅湘兰竹图》
绿树红花,假山顽石,一方庭院就是一片精神乐土。野外的自然虽然广袤却是一个开放空间,危险和打扰并存。
自家的小院,就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在其中饮酒品茗,注天地于一壶,养花栽木,将天地浓缩于眼前,远离城市的喧嚣,给自己留一片清静的之地。闲时望月,无事对禅。
合围的院墙,是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也是注重隐私,保护家人的一道屏障,是“凝风聚水”的风水意识。墙内和墙外隔出了两个世界。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首《蝶恋花·春景》道尽了那种迤逦缱思,多么美好!
古时候的女性,一般不可抛头露面,所以庭院就成了她们日常的娱乐嬉戏的活动场所。
这种情形在明代画家仇英的《汉宫春晓图》里就有非常详尽的描绘。画家给里面的女孩子们安排了各种文人式的休闲活动:包括妆扮、浇灌、折枝、插花、饲养、歌舞、弹唱、围炉、下棋、读书、斗草、对镜、观画、图像、戏婴、送食、挥扇等。不仅描绘了宛如仙境般的宫廷内院的景象,也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文思想。
春有牡丹繁华,夏有风荷初秀,秋有霜菊东篱,冬有寒梅疏影。生活于此的人,与院子相互滋养,与万物彼此温存。
一方院落,是流转的时序与颜色,它记录了自然之美,一方院落是不变的诗意与烟火,它留下了精神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