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四化同步”目标的重要支撑。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发展差异明显,可以吸纳的资本有限,因此对于农业信息化的路径选择与发展图谱而言,需要更清晰的认识。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固定模式,也没有格式化的路径,亟待不断地探索创新。
本文基于相关调研的可信观察,以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脉络作为立论出发点,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充分讨论,尤其是对农业信息化的经济选择、淘汰机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的“四化同步”目标,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既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四化同步”目标的重要支撑。
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包括传统的小农生计农业、小规模商品农业,也包括大规模、集约化商品农业,所采用的农艺和装备更是包罗万象。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几乎涵盖了从石器时代到人工智能的完整人类历史时期,因此,从中国的政策表述中不难发现诸如“适度”“多元”“统筹”这类带有明显妥协和折衷意味的词汇。
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一方面是政策支持的现实投射,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农业内生发展的演进必然。可以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弯道超车”的新动力(屈冬玉,2015)。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固定模式,也没有格式化的路径,亟待不断地探索创新。中国的农业信息化背靠全球第一大互联网用户数量、第二大经济体量,有理由提出机制层面的中国方案。
一、农业信息化的变量沉淀
梳理相关文献与政府文告,针对农业信息化问题,可以简单地归纳为以下要点:①基础薄弱,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②发展迅速,政府与社会投入快速增加,作用逐步显现;③前景广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具有无限想象空间。这些要点为了解中国农业与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多维视角,使得当前的现状格局与发展脉络逐渐清晰。
按照互联网“长尾理论”,农业信息化积累足够的对象规模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土地规模、种植区划、用户行为的改变,可以判断的是,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经历一段时期,其原因在于:①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发展差异非常明显,导致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难以一蹴而就;②农业的行业特征,例如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等因素,使得农业中通过资本深化快速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动力机制并不存在。一言以蔽之,时间是农业信息化的慢变量。
(一)农业生产经营的多样性
根据农业部经管司数据,2016年,全国经营面积3.33公顷以上的农户达到356万户(张红宇,2017);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5年中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2.2亿人。就劳动参与和就业人口来说,规模化农业生产占总体生产中的比例相对较为有限,受到规模约束,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采用必然呈现出明显分化。
例如,在河北地区的奶牛养殖中,大规模养牛场与养殖小区的饲料配方、挤奶设备、疫病防治、信息监控完全不同,可以这样认为:农业规模化有助于提高新装备、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四化同步的发展、相应政策体系的构建,以土地流转为代表的农业规模化正在快速发展,但是仍然需要一定的时间。
由于中国农业生产地区分布广阔,种植品种多样,使得与农业信息化相关的硬软件开发推广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以北京市的天安农业信息化系统为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包括农业生产、配送、销售、ERP在内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目前该系统只能覆盖到公司下属的农场和供应农户,品种也主要集中在蔬菜,其信息化投入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此外主要依靠政府相关项目资金支持。从全国角度,农业生产所包括的种植、养殖、捕捞等品种十分庞杂,由于存在特殊性,使得具有普遍性的农业信息化装备技术落地成熟需要较长时间。
(二)农业本身不具备快速资本深化的条件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实际上是农业资本深化,即新的农业资本与技术对传统农业劳动的替代,从而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长期以来,东亚小农模式就是农业内卷化,农业劳动过密、无法产生有效积累,生产维持在土地边际产出为0的状态(黄宗智,2000),这也使得在四化同步过程中,农业现代化似乎更容易吸收工业化与城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劳动力过密,土地边际产出为0时,产出最大化动机使得生产者往往会无视食品质量安全以及生产负外部性),如环境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等问题。改造传统农业的核心在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因此农业资本深化就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矛盾之处在于,在资本深化过程中,农业部门既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同时农业本身能够容纳的资本也相对有限,这一点有别于其他的产业部门。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GDP总量6.4万亿元,第二产业GDP总量29.6万亿元,第三产业GDP为38.4万亿元,从产出水平大致可以看出,第一产业部门吸收资本的容量较为有限。
相对而言,目前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十分迅猛,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除了形成一部分行业“独角兽”企业以外,以移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近期快速推广的共享单车的兴起。这些新业态的孕育与发展都依赖于大资本的充分参与,甚至在某些应用场景下出现过度资本化,从而导致非效率。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鼓励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导向,但是从实际来看,这一进程较为缓慢,除了制度、基础条件等外部制约因素之外,农业实际上对资本的吸纳能力有限,使得农业本身不具备快速资本深化的条件。由于资本深化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就此而言,我国农业信息化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
文章来源:《农业网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