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论农耕文明中不得不提到的二十四节气

   2024-05-25 147小编147小编640
核心提示:  在中国的农村有个“神奇”的现象,很多斗大字不识的农民伯伯却能识得48个字。而这8个自古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字,表达了农时、

  在中国的农村有个“神奇”的现象,很多斗大字不识的农民伯伯却能识得48个字。而这8个自古一直流传下来的文字,表达了农时、季节、风俗,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甚至成为整个民族精神纽带的一部分。没错,它们就是农耕文明不得不提到的二十四节气。

前几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了一个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也就说,二十四节气不仅属于中国人,也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

二十四节气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东周时代,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吕不韦组织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中,就出现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名称。最早记录完整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文献,是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汉朝的淮南王刘安组织人编写)。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此后无论朝代如何更替,这套历法体系,完整地继承了下来,至今仍然在发挥作用。

  中国的汉字充满智慧,每个节气只有两个字,但是包含了天地人的智慧:只要说出节气名称,就可以道出这个节气里的天象、地气、物候、农事特征。比如现在,就处在小雪和大雪节气之间,相当冷。

实际上,在中国的传统历法里,采用的是阴历。月有阴晴圆缺,正好30天左右轮回一次。一年十二个月,不够的天数通过闰月来平衡补足。

  但是用阴历来指导农耕生产,毕竟不太精确。在西方的阳历引入中国以前,二十四节气在整个中国,基本都是通用的。即使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也有这样的话: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说明在昆明,大家也是认可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

如今的中国,阴历阳历一起用,春节和元旦的时间差,每年都有不少的偏离。春节有时候在立春以前,有时候在立春之后。曾经有“砖家”建议,将春节法定为立春那一天。只可惜这个建议,除了留下一点点笑柄,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中国的传统实在太强大了。春节可是凝聚汉人的传统最大节日,运行得好好的,非要去改什么?

  回过头看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2个字,充分展示了汉字的精简、高效、形象,而且充满了诗歌的韵味。下面是小学生都要求背诵的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怎么样?24节气又浓缩了一下,直接编成一首诗。背会这28个字,一年的节气变化,季节轮回,基本都了然于心。单单这首诗,也充满了春夏秋冬的意境美。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二十四节气具有普遍适用性。实际上,二十四节气,用得最多的地方,还是在农业上指导农事。这里摘录一些二十四节气的歌(很多是解放后改编的):

  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

  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

  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

  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

  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

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

  ……

  虽然我们很多人离开耕地很远,但是从农耕时代延续下来的传统力量,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说到冬至,除了想到隆冬时节,我们还有一个习俗,那就是冬至吃饺子。这风俗在南方略有变化,在我们老家,冬至往往是过年的前奏。很多人家,会选择在这一天杀猪,然后制作腊肉,准备迎接真正的新年到来。

比如说,立秋到的时候,要多吃点肉,传统说法叫作贴秋膘——现代人叫增肥。俗话说“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秋冬需要进补。立秋季节,正好大吃一顿——其实是因为天热没胃口,正好秋风乍起,温度舒适,胃口大开。

  貌似和中国的节日,都离不开吃,这二十四节气里,和吃有关的习俗不少,比如吃伏羊的传统(苏北一带)。当然,要是细究起来,几乎每一个节气,也都有相应的季节美食,让中国人能从年头一直吃到年尾!

吃的习俗,是对季节更替最好的提醒。人也许脑袋会忘记什么事,但是胃可以提醒过来。和吃有关的日子,从来不需要刻意想起,时时刻刻都会记得。所以说,中国的节气推广到全世界,估计一样会受人欢迎,谁不愿意逮着由头多吃几顿啊?

  当然,二十四节气主要并非为了吃,而是指导农事。这二十四节气里,很多和农事有关,比如惊蛰、芒种、小满。而针对每个节气,各地的农人,根据本地的状况,又创造了很多本地的农时口诀。既有大一统的共同基础,又有因地制宜的灵活机动,很象中国人的性格特质。

除了农事和习俗,二十四节气还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纽带。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即使不认识字(传统社会识字率并不是很高),农民们也会记得季节的变化,这构成了一个文明的认同。二十四节气,也构成了中国语言文字里的一个标准时间坐标系。

  即使是江南才子写书,书中写到“这一日正是冬至……”,北方千里之外的读者,即使间隔久远,立刻就能够想到天寒地冻的场景。这就是文化的纽带。不管距离多远,时间过去多少年,几个字表达的意境,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够体会得到。

不过,24节气虽然属于全世界,但是对国外来说,并没有那么强的推广价值。因为全世界四季分明,而且宜居宜耕的地方并不多。很多地方的气候很不稳定,尤其是热带地区,只有雨季和旱季的区分,24节气完全不适用。

 
sdf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