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浙江的特色小镇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特色小镇绝对不是浙江一个模式,因为浙江的模式很多是不可复制的,中西部的广大地区也需要有一个样板、一个模式。而四川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是中西部特色小镇的非常好的样板。
新农村综合体是什么?
新农村综合体本质上就是特色小镇,其基本内容也是把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集约配置,形成聚居适度、产业优先、功能完善、城乡融合、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农村新型社区。
新农村综合体有哪些特点?
新农村综合体具有“小”、“组”、“生”的特点。
“小”就是小规模,原则是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在规模上不贪大求全,综合体的每个小组团农户规模控制在50户左右,综合体总规模以100户至300户为宜,一般不超过500户。
“组”就是组团式,采用组团式布局,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聚居组团组合而成,组团之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平均距离不得小于30米,组团区间道路宽度不宜超过6米,既适当集中归团,又相对比较独立。
“生”就是生态化,即充分依托自然地形地貌,各聚居组团自然分布于山、水、田、林、路之间,保留传统农村的文化、建筑、农田、树木、森林、鱼塘等元素,保留自然优美的生态系统和田园风光。尽量用微景观来营造生态环境,包括微田园、微景观、微道路等,避免城市中大草坪、大绿地的做法。
新农村综合体怎么建?
1、统一规划
多规融合,合理布局。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要有机衔接。
要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理念,遵循“集约节约用地、方便生产生活”原则布点。
按“紧凑型,低楼层,川西式”,处理好山、水、田、路、林与居住组团的关系。体现田园风貌、新村风格、现代生活和方便农民生产。
2、分享城市功能
“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应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城市的基础设施要延伸到农村,城市的公共服务要覆盖到农村。
农民集中居住后,用上自来水、天然气、安上了光纤和宽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居住形态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要按照“1+21”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标准配套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学校、邮局、超市等21个元素全部都完备,
构建“十分钟生产生活圈”,提高农民现代生活品质。
3、保存乡村风貌
浙江的特色小镇,绝大多数都是在说特色产业,同时,当前很多地方一提到传统建筑风貌,都愿意搞徽派建筑,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建筑风貌,需要认真挖掘自身的特色。四川的新农村综合体在传统建筑风貌保持上做的比较好,能够明显区分出地域特色,从而通过建筑风貌体现出地区文化标志。
4、产业配套
产业,是新农村综合体区别于过去所谓的农村新社区的标志。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产村融合发展,是夯实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产业基础和支撑。
包括与现代农业融合、与传统工艺产业化融合、与民宿经济融合、与乡村旅游融合、与农产品加工业融合、与养生健康产业融合、与养老休闲产业融合发展。
5、因地制宜
在公共服务配套上,要考虑农村与城市的差异,追求适当、合适、低成本、小规模。
新农村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方面既要满足村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也不能单纯追求更高标准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建设新农村综合体时要考虑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弹性配置。
施行“1+8+N”标准,这个“N”就是弹性的,货运发达的就要根据实际配套相关公共服务,山区就要配置紧急避灾避难的场所等,同时还必须要考虑运行维护成本,不能仅仅追求高大上。
6、市场导向
新农村综合体设计以市场经济的思维,按照需求设计产品。提高供给侧的水平和功能。
新农村综合体选址,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特色小镇规模仅仅三五平凡公里,选在哪里很重要,一定要在有经济热度、市场关注度的地方。既要满足拥有一大片和城市不同的具有农村风貌、自然景观的地方,同时又要能够便捷的利用上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这样的选址才是最好的。
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以好项目、好回报来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政府主导不包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值的最大化。
把综合体的权利与义务、收益和风险交给农民,自己选择、自主决策、自主管理。
7、坚持群众主体,自主实施
以群众为主体,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征求群众意见,听取群众诉求。
将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否参与、规划选址、户型设计、建筑队伍选择、质量安全与监管等问题交给农民自主决定。鼓励和引导农民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组建集体资产管理公司,采取农户自筹、产权融合、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自主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8、注重细节,展现特色
特色小镇要展现八个方面的内容:展现“小组生”的规划理念,展现产业发展的同步推进,展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的成效,展现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展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运用,展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成果,展现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成果,展现小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体制机制。
七个避免:避免农民被上楼、避免外墙贴瓷砖、避免采用卷帘门、避免乱建防雨棚、避免修建防盗栏、避免破坏林盘风貌、避免耕作半径过大。通过细化建设细节,更好展现“小组生”新农村综合体自然生态本底与现代人居有机融合的特色。
9、创新投资融资方式
首先要搭建起农村产权交易平台,通过农村资源的出让、抵押、置换,让农民获得重建家园的资金。这其中需要解决确权问题,要全面推进以“明晰产权、还权赋能”为特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农民房屋产权等农村“五权”进行确权登记,以便于今后引入城市资本,实行股份化。其次要搭建起投融资平台,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以成都为例,成都市成立了小城镇投资公司(简称小城投),资金来源为政府注资及银行贷款,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由小城投出资复垦,产生的新增耕地指标,可自行征用进行商业开发,也可出售用于补偿农村新型集中居住社区的建设成本。
10、开展土地综合整治
在这方面,四川探索出了四种模式。
一是村企合作型,主要是借助企业资金和力量开展综合体建设。如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幸福社区与成都江安投资公司合作,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开发,共整理出宅基地142.1亩,其中58.5亩用于建设农民新居,安臵拆迁农户;41.1亩用于就地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增强村级经济发展后劲;42.5亩由土地储备中心收储,指标出让经费用于新居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二是项目推进型。主要是以项目建设带动综合体建设。如七星湖新农村综合体是依托成佳镇吴家祠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重要项目,计划5年内投入5亿元,建设以园林苗木、生态养殖、观光旅游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三是城市近郊型。城乡结合部的村,开发建设能有效满足城镇居民需求的综合服务体。如距县城不到3公里的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海棠村,依托近城优势,以海棠湖旅游开发为核心,投资2.5亿元,规划建设占地约3平方公里的新农村综合体,着力打造川南最大的健康养生中心。
四是产业支撑型。主要是以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建设特色产业型新农村综合体。如自贡市沿滩金银湖新农村综合体,结合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柑桔、优质蔬菜、健康水产和优质生猪,并对原红旗村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初步建成民居格调统一、村庄错落有致、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齐全的宜居新农村,村民集中居住率达55%。(文章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