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美国德纳公司宣布,该公司已经完成了两项交易,预计这将提高其在中国和印度市场的地位。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多年来一直是外资企业眼中“可口的大蛋糕”。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广阔,但发展却比较落后。外企介入动机强烈,他们希望通过中方的销售渠道扩大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挤压中国汽车企业到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加工的工作。
寻求合作还是引狼入室?一直困扰着整车“市场换不来技术”的现状,似乎同样在汽车零部件市场中上演着。
东风德纳车轴有限公司的总部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该公司是东风汽车(600006,股吧)卡车轴的主要供应商。随着德纳持股的增加,东风德纳成为了其最大的海外轴生产基地。
对此,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与我国缺乏产业战略眼光有关。与发达的汽车国家相比,我国只关心产量产值的增长,忽略了整车与零部件的协同发展。”
同时,零部件企业似乎也缺乏获取核心技术的动力。汽车行业资深专家张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合资企业中,大部分中方主要偏向于简单的OEM(代工)加工和从低端市场利用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这使得中方获取核心技术的动力不足。”
更为严重的是,零部件业的合资企业还没有类似于整车外资占股的最高界限,外方在合资企业中占股常常会达到80%,所以这使得中方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十分微弱。
对此,李恒宇建议,政府应当改变过去由于政治需要而无条件降低合资合作标准和底线的态度,在合资项目的谈判中,地方政府不能为了招商引资而对合资企业的中方施加压力而使其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应当提供积极的谈判氛围和竞争平台。
张志勇则认为,在行业发展中没必要出台扶持政策,这样反而会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更加沉迷于良好的现金流中,没有压力和动力去发展长期的技术储备,企业应当在合资关系中积极争取自身的利益,尽可能地获得核心零部件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自身应当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铁志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应鼓励本土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进军,在合资中更加对外资核心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而企业自身则应转变传统观念,转变企业在汽车制造业发展中的认识误区,不能忽略整车与零部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注重制造设备的技术创新。与外方合资重点由生产向形成合作伙伴转变,在研发上进行合作,生产由目前的单一化、同质化向模块化、专业化发展。
事实上,在国内,这样的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有很多,他们为外方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本和丰富的市场资源,但即使合作多年,也始终没得到外方一点的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