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多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特色小镇建设逐渐成为焦点。随着探索的深入,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风向越来越清晰,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与此同时,特色小镇建设中潜在的风险也越来越明确,主要包括房地产化风险、政府过度负债风险、低质量风险、难以持续运营的风险等。
风向:特色小镇大有可为
我们系列文章中曾指出,特色小镇的概念自首次被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地方及中央的高度重视,随后被迅速推广。地方及中央政策不断出台,力求顺利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特别是2017年12月,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把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平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发展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反映出的一个重要风向:特色小镇大有可为。
2018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针对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偏”,进一步促进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标志着新一轮特色小镇建设的探索工作开始展开。
特色小镇发展中的七大风险
特色小镇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自被首次提出至今也不过4年时间,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特色小镇作为新生事物,如果发展的好,既能够产生新经济、新动能,又能够创造宜居宜业的新发展空间。但如果发展失当,量大面广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处理起来可能比大城市病更难。
近年来,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问题,例如政府大包大揽,盲目扩张,重数量、轻质量,房地产化等。陈亚军表示,未来特色小镇的发展要着重防范7大风险。
风险一:概念不清、定位不准
特色小镇建设中出现将特色小镇等同于一般的小城镇建设的情况,在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内推进建设。还有一些将特色小镇等同于旅游景区、文化旅游或者企业运动的综合体项目,只注重单一功能,而忽视了综合功能。
风险二:盲目发展、质量不高
个别地方抱着抓抢政策红利和多报的心态,大干快上,层层加码,于是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出现了盲目跟风、急于求成、同质化的现象,特色小镇失去的应有的特色,且质量不高。还有一些地方重增量的扩张,轻存量的改造,开辟新区来建设,引发了新一轮用地冲突。
风险三: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
一些地方对浙江的成功经验照搬照抄,导致很多所谓的特色小镇内容雷同,而对自身的特色挖掘不足,导致确定的形态和功能脱离实际,在产业特色、建筑风格以及小镇整体风貌上没有体现地区的差异性。
风险四:政府主导倾向明显,市场化不足
一些地区沿用传统的开发思路来进行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而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例如,以领导的意志代替市场规律,一厢情愿发展自认为有前景的特色。在投融资方面,政府不仅在投融资方面给企业背书,还包揽了很多本该企业承担的责任,导致小镇难以长期运营。
风险五:盲目举债,积累财政风险
一些地方将特色小镇作为政府举债的手段,抱着借钱赚政绩,欠债下任还的心态,大量举债建设特色小镇,导致政府配套投入资金规模大大超出当年县级财政收入。
风险六:重物不重人,搞形象工程
中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此,特色小镇发展也需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而有些地区在发展特色小镇时并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只注重建设和外观美化,忽视了人的生产生活需求。
风险七:房企过度参与,小镇地产化
有些房地产企业打着发展特色小镇的旗号,变相地搞房地产开发。一些房地产企业以发展产业之名圈地,而小镇内的房地产占比过高,产业及相关配套明显不足。虽然发展特色小镇不能完全离开房地产,但不能让房地产成为特色小镇发展的主流模式。
特色小镇打破了“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向,且特色小镇还减少了原有的无效供给,提升了发展效率,成为推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平台,因此特色小镇是未来发展的方向。然而,特色小镇的发展远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在探索的道路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临着一些潜在的风险。
国家和地方政策的不断发布,除了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政策红利外,也在对其不断地引导和规范,例如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合理借鉴成功经验、注重打造鲜明特色、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实行创建达标制度、严防政府债务风险、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等。
除此之外,特色小镇的建设当中还要坚守一些风险防范原则来保证成功的建设和后期运营。未来,中央和地方或将出台更多政策来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支持和引导,特色小镇的发展将更加规范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