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渚位于临海东南部桃渚镇。四面青山,有石柱山、南门岭等。玉带溪环绕城廓,桃城内有郎德丰、郎家里、金家里、旗杆里、明石经幢、城头明“眺远”、崇祯四年“镇海”摩崖和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崇文将军题的“胜景”摩崖石刻。桃渚古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桃渚古城,三面环山,自明初修建卫所起,才渐为海滨集镇,当地百姓围垦海涂,于悬渚处广植桃树,桃花映红半边天,桃渚之名由此而来。至今,桃渚还保存着古堡式的城池。一座城堡就是一个村落,因人居住在城里,名曰城里村。
桃渚城,面积不大,到今天为止还保存着全部城墙和城门。西门外又有一条延伸的老街叫西门街,近百米,宽在三米左右。清咸丰九年(1859)为黄宗岫妻杨氏立“永树千秋”坊,为石构四面组合牌楼,遗址今在桃渚城外村菜场处,文革时期拆毁。西城门上镌刻有“桃渚城”石碑。
桃渚,乃明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专为抗倭设置的千户所。当年是台州府重要的海防前哨兼驻军基地,并不在今天的位置,而是在东面的上盘镇下旧城,后来迁到中旧城。并于明正统八年(1443),由户部右侍郎焦宏督造。建成了一座“高二丈一尺,周围二里七十步”,城上有台,台上有楼,极为坚固的石城,为新的桃渚卫所,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城门外筑有瓮城,又开城门。
城北的山岗名为“后所山”,城垣从东北面依山起势,蜿蜒于后所山上,其山上有明代摩崖石刻“眺远”、“镇海”,并建有天后宫一座,祭祀当地信奉的天妃娘娘。后所山的最高处有敌台和烽火台,还有点将台。站在城墙上向远处眺远,桃江十三渚和石柱峰历历在目。
作为古代军事置地的桃渚城,城内的街巷一直保持着明代的格局,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桃渚街。街长374米,有上、中、下街之称。城内民居绝大多数为清代建筑,主街两侧有许多古民居,走在街上,眼前商铺林立,街道宽大约在三米左右,最宽处达六米,贯穿东、西城门,但互不相望。南北巷道与东西主街成十字交叉,交叉点古楼高耸。其它阡陌般条条小巷,南北向的街巷较多,但都较狭短,由南门进入的一条巷最长最大,南门至衙门是官道,笔直通往,叫衙门路,全长计277米,宽在二至五米之间,此街自南门直通至后所山山麓。此外,各巷南北都是稍稍叉开的,计有主街以南之巷七条(包括衙门路),主街以北六条(亦包括衙门路)。由东而西主街以南的有:侍郎巷、翟铨巷、应时巷、张公巷、德丰巷、文昌巷。主街以北有:龙门巷、后所巷、沧浪巷、观音巷、御史巷。东、南、西环城墙根内侧有条760米戚公道。
沿着古老的石板路在老街上行走,街上两旁是青一色的低矮的房舍,黑黢黢的,显得有些残损破旧。有的清代房屋已经烧毁,废墟上只存有一点点的残墙,那残存的断壁残垣,保留下来的廊柱头木刻浮雕,飞檐翘角的麒麟、门窗、石墙,更显浓重的历史韵味。街道长约六七百米,那天碰巧赶上桃渚早市赶集,窄窄的街巷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分外热闹。
桃渚城内有三座旗杆里,以功名竖甲石荣耀,清康乾时文举人柳成璋,同治武举柳之翰、光绪十一年乙酉科拔贡郎学壎宅居以及鹤峤书院山长郎镜涵等文人轶事。同治十年(1871),台州郡守刘璈禀请移驻桃渚守备衙门署从临海下草巷(左营巷)迁至桃渚城内桃园,侧辟小校场,大校场在北门外,明朝的小校场在南门头。
城内主街郎德丰、郎家里是两处清代中晚期古建筑,在古城中最为显眼,粉墙黛瓦,门栋、山墙造型别致,墙面石雕花窗点缀,纹饰各异。郎德丰四合院临街,是高大严整马头墙壁,院内石板铺地,廊檐下的牛腿精雕细刻,整栋房屋风格是典型的晚清民居。郎德丰,后台门临北,南大门额题“万福攸同”,清光绪年间郎子恒建。临街北门中开,照墙高大严整,飞檐翘角,凌空高耸,古朴庄重。大门进去是完整的四合院,一溜儿东厢房与插翼的楼房契合,回廊与天井道地相翘檐雕梁通,每根廊柱上精雕细刻的饰物,嵌在墙上的各式镂石花窗,不论人物、鸟兽、花草、虫鱼,造型之优美,线条之流畅,形态之逼真,令人叹为观止。桃渚街84号,郎家里四合院有房屋20间,两进台门,内台门篆额“勤俭家风”,并有开阔的前庭、后园,缀以花木鱼池。郎家里宅第原是十庄桃渚庄董,清代诰封奉直大夫,布政司理问衔例封宣德郎郎昌滁及子光绪署理四川内江县正堂郎监秋(1852-1890)的宅第。临街的大台门,门当与户对齐全,里面的小台门上建过街楼,内障以屏风,足见其大家气派。最有特色的是房屋墙上嵌筑的雕镂石窗,有夔龙、花瓶、八卦、蝙蝠、扇面等图案,富有民俗气息。郎家里还保留了祖辈珍藏的“署理内江县正堂”牌匾。
原先的北斗宫,现改建“桃渚抗倭陈列馆”,展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八年抗倭,九战九捷的卓越功勋。桃渚既是外邦侵略中国的历史铁证,又是桃渚军民并肩作战、共同抵御外侮的英雄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