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村落很多,但是就观赏性而言,还需要去细细的选择一番。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山西古建文化的代表村落——郭峪村!
皇城村与郭峪村比邻而居,皇城相府如今名扬三晋,近在咫尺的郭峪则显得有些落寞,其实就历史而言,早在唐代即有建置的郭峪村更加久远也更为显赫。郭峪村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由唐至清,村内考取功名者多达八十余人,民间有“金谷十里长,才子出郭峪”的美誉。特别明清两代,一共走出了18位举人和15位进士,加之商贸发达,民居修建成一时之盛。
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村落古建面积达18万平米,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不仅是沁河流域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蜂窝古堡群,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的集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太行山麓一座城堡式村落。城内是独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誉为“中华民居之瑰宝”。又有“中国乡村第一城”之称。
郭峪村西靠山麓和东侧河流环绕的坡地上,为不规则的堡墙所围绕保护,形成不规划的团状形态,堡墙之上设有北东西三个旱门、上水和下水两个水门,联通东门与北门的“L”形街巷构成了聚落结构的主体。联接西门的街巷以及东西两水门之间的街巷相对狭窄、曲折,构成了郭峪村中的次级街巷空间。
村中的主街两侧建有深宅大院的入口、生长出的支巷通往各户民居院落,除了通向北门的街道上建有较为开敞的商业店铺外,整体的街巷空间较为封闭。郭峪村为地缘杂姓聚居之地,人口以陈、王和张三大姓家族为主并以社的方式进行管理,在主街的交汇处设有申明亭,悬钟设案以作为调解邻里纠纷的场所。
郭峪村除了建有水旱堡门并提有固若金汤,为强化防御功能更建有高30米七层的豫楼,取“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而命名,豫楼对外可远眺料敌预警,对内可避难坚守。豫楼底层以石块砌筑墙体厚约2米,其上青砖砌筑墙体、墙上发劵开设窗洞,顶层砖堞后建有歇山顶的楼屋,可登临而瞭望庄堡四周。
汤帝庙位于郭峪城西门内,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清初拆旧整修。汤帝庙为村之社庙,很长一段时期里也是郭峪的政治中心,村内的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办理,建国后,乡公所、大队部也曾以此为驻地。郭峪汤帝庙与析城山汤王庙形制相仿,但是规模更大,气势更宏伟。门楼上的挑角戏台高约十五米,元代风格,为全县最高的戏台,戏台两侧还建有角楼,在古代完全是一个高标准的文化场所。汤帝庙通脊正殿面阔九间,如此规模在全国也属罕见,出自于一个小村就更显珍贵。
陈氏、王氏、张氏、范氏、卫氏等等均是郭峪城内的名门望族,他们的院落也都是古代民居的杰出代表,这其中又以陈家的“老狮院”为最,它目前是古村郭峪的主推景点之一。“老狮院”之名,取自于大门外的两座石狮,“小狮院”的得名游客也就不难理解了。“老狮院”是陈廷敬的祖居,在中道庄另辟新居之前,陈氏先辈就居住在这里,门楣上多达三层的木制匾额间书写着陈氏家族过去的辉煌与荣耀,青青的石条台阶、被岁月冲刷成黑灰色的门柱与斗拱记载着陈氏家族的沧桑。
郭峪村中的民居普遍为二层的四合院建筑,顺着街巷和地形的走向而朝向西南或东南,木质梁柱为承重结构、青砖砌筑围护结构、其上青瓦覆盖双坡屋面。民居建筑对外封闭,对内则通过廊下的木梯贯通上下两层,围绕着底层的院落构成环路,搭建起通达双层多院的通行结构,兼具生活之用和防御之功。
郭峪村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民居古朴典雅,郭峪村中的建造有多种类型,有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等等,形态和建造的方式多样,是中国乡村中别具特色的建筑群,被我国古建专家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
郭峪村规模宏大,形制完备。有城垣城楼、官宦府邸、宅第民居、庙宇祠堂、店铺作坊、苑囿园林、门楼影壁、水井、遗址等,不仅是一处极具地方特色的古代建筑群,更是全国独一无二的蜂窝古堡群。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古建筑的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