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历来是德育教化的场所,是写在大地上的传统文化典籍。皖南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承载着乡规民约、宗教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这些是村落的灵魂、血液和根脉。
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是新时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既可以为重塑美丽乡村文化内核贡献丰富元素,也能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重要产业支撑。
徽州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存在的难题及对策建议
在利用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也面临现实难题。
一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但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创业,“空心村”“空壳村”比比皆是,存在传统建筑自然破损、村落文化谱系缺失等问题,徽州传统村落“形”在“神”散,文化传承乏力。
二是徽州传统村落激活方式大多以乡村旅游为主体,存在激活方式同质化、旅游品位低端化、景点过度商业化等问题,且容易出现建设性破坏、徽州传统文化断层缺失等问题。
三是受现行农村土地政策和产权制度的制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政策与传统村落发展中的土地利用存在供需矛盾。民宿产业发展,推动了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和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但囿于产权及非标准住宿设施准入等因素,外来投资者存在顾虑。
针对上述难题,采访中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提出如下建议:
全面保护、系统设计。加大保护利用传统村落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能保即保、应保尽保前提下,严禁大拆大建和破坏性开发建设,合理挖掘利用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在保护利用中要强化系统思维、整体观念,坚持村落结构肌理与山水格局保护并重,使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皖南传统村落最鲜明的标识。
以“文化自信”为引领,传承徽州文脉。传统村落的核心价值在于存续和弘扬优秀文化基因。要以“文化自信”为引领,突出村落特色,以乡土教育为重要内容,挖掘村落历史环境遗存的故事感、情绪感,植入非遗的动态表演、活态体验,做好徽文化创新性发展。通过文旅结合等业态重构,重启村落内源发展动力,再建村落文化共同体,传承延续优秀文化。
以新业态带动传统村落复兴。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徽州民宿、康养度假、非遗文创等特色产业,实现静态保护向活态传承转变。要以项目为抓手,把生态农业作为传统村落的基础,发展并建立生态循环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品牌;把传统手工业作为传统村落的特色,鼓励支持传统手工业,提高附加值;突出发展民宿、旅游、康养、度假、休闲、“互联网+”等新产业模式。
深化改革,吸引更多发展要素。创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土地利用政策,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上适当放宽政策,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妥推进传统建筑产权流转试点。积极推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探索开展“村企合作”“村银合作”“村组自营”“项目开发”等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模式,吸引各类要素向农村倾斜。建立徽州文化生态示范区财税补偿机制,给予该区域企业或环境财政补贴和税费优惠措施,推动技术、项目、资金、人才等要素向农村倾斜。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民是传统村落的创造者和主人。做好传统村落的永续保护和利用,必须让农民深度参与。要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抓规划、抓项目、抓服务、抓推介,鼓励干部和乡村能人积极返乡,带头参与村落传统建筑保护利用,鼓励年轻人回村创业,以政策和环境吸引人才,以业态和项目留住人才。强化利益链接,引导村集体和村民以资金、土地、林地、房屋入股,参与经营和管理,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