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先生搬到这里,保留了北总布胡同时「午后茶聚」的习惯,每天下午,金岳霖、张奚若夫妇、周培源夫妇、陈岱孙、还有一些建筑系的师生都来到这里。源源不断的奇思妙想从热闹的谈话中生长。
今天,当我们透过树木掩映瞻仰这西式小洋房,该体会那熟读西方文明的头脑中,对中华文明更深的理解与坚持。
1952年,蒋南翔出任我校校长。他的居所新林院2号,常常灯光彻夜不息;新林院旁边的操场,也常常出现他跑步的矫健身姿。在这里,他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人才。
在这里,先生埋头伏案、潜心树人;巧手操琴,莺歌唱谱;携友畅谈,鸿儒谈笑。陈寅恪就常来赵家「蹭饭」。
清华学生们都难忘赵元任夫妇在清华园营造的多彩氛围。今天,后人捐赠的赵元任先生生前使用的最后一架钢琴,还留在文图整齐的书架间。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陈寅恪在清华园的故居共有三处,即照澜院(南院)2号、西院36号以及新林院(新南院)52号。在清华工作的13年,在这位国学大师的一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俞平伯是著名的散文家、红学家、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
张申府是中国当代文化名人,是中国共产党三个创始人之一,也是周恩来和朱德的入党介绍人。1930年~1936年,张申府在清华大学哲学系教书,这是他教书生涯中最长也最不平凡的一次。1935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的耻辱越来越厉害了,简直令人喘不过气来」,张申府「再不能勉强安心讲学了」。同年,张申府联合有共同思想感受的同仁成立了「文化劳动者同盟」。12月9日,由张申府与孙荪荃、姚克广指挥,各校学生在北平街头举行了抗日游行,即「一二·九」运动。照澜院9号在这次运动中也是学生的接头点。
马约翰是中国第一位体育教授。他规定体育为4年的必修课。在他的带领下,清华早期成立了多个体育代表队,领中国大学现代体育运动风气之先。1914年至1966年,马约翰一直生活在清华园,先后在照澜院16号和胜因院31号居住。马老毕生献身体育事业。如今的清华园,无处不渗透着马老点燃的进取登攀的体育运动精神,「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已成为一代代清华人自信的箴言和自觉的行动。在照澜院16号,马约翰还曾把北大、燕京、辅仁、师范、清华五所大学的体育教师请来共同商定成立「五大学体育组织」,这座位于二校门与邮局之间马路东侧的四合院,现为清华纪念品销售部。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19年,冯友兰前往美国学习哲学,1923年回国。1928年任清华校长的罗家伦,与冯友兰在留美时是同学,将冯友兰请来清华大学。「七七事变」发生后,冯友兰随清华大学南迁,赴昆明西南联大。他坚持抗日必胜,为坚定联大师生的胜利信心,为联大校歌作了题词:「万里长征,辞却了王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缴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员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需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枕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冯友兰故居院内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国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在清华任教的二十多年中,朱自清不仅是文学家,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学者,他研究古典文学,同时依然进行新文学的创作。他还意图「中外文学的联姻」,清华中文系的课程里涵盖了大量外国文学。朱自清担任清华中文系主任时,清华的中文教育,被后人誉为「清华学派」。照澜院原名旧南院,正是朱自清提议谐音照澜院,以显典雅。他在清华荷塘留下的《荷塘月色》,如今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当年的情怀。
闻一多,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闻一多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3年3月,新建成的西院46号房租每月39元,闻一多便居住在此。
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在清华西院43号,王国维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两年,完成了《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等近40篇著述。1923年胡适拜访王国维,两人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真正使胡适感到,王国维对古今中外历史文化的深切关注和独到的见识,是同代旧派学人所不曾达到的,也是新潮学界所不曾注意的。王国维自此赢得胡适的敬重,并被胡适推进清华,成为四大导师之一,并参与创造了清华研究院的辉煌,这是清华人文学科最初的灿烂。
▲西院43号(原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