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竹子或者说竹文化
就在中国的人文生活中无处不在
古时文人墨客,居必有竹,以喻清高
放在现在,一个传统的中国人
也一样喜欢在家里,养上几簇竹子
不仅居住环境离不开竹子
几百年生产生活经验
中国人更是把竹子这种优秀的材料
开发到了极致
各种竹制产品遍及生活方方面面
但是说到用竹子做建筑
最深刻的印象还停留在西南地区的竹楼上
可是在中国文化影响范围之内的越南
却出了一位设计师
他叫武仲义,今年42岁
比起水泥混凝土
他更喜欢用便宜、节能又耐用的竹子做建筑
竟然还做出了名气
越南设计师武仲义
“这些以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筑
在未来若需要拆除或改建时
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将是最低”
武仲义的手绘图稿
过去12年,他用竹子做了28个建筑
并且因此拿了三十多个国际大奖
甚至因为他的建筑在国际上备受认可
武仲义也被认为是越南最有希望
获得普利兹克奖的建筑师
武仲义从小生活在越南的乡村
后来去东京留学,学习建筑
留学期间,他看到日本的建筑都已自然为本
由此受到了很深的影响
他硕士毕业回到越南
面对着逐渐城市化的水泥大楼
武仲义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开始重新思考
他在当地找了很多建材
最后发现了热带地区的宝藏——竹子
为了让竹子真的成为
可以持久使用的现代建材
武仲义也费了很多心思
他先尽心挑选出合适的竹子
通过烘烤、浸泡、熏蒸等
传统工艺将它加工改造
使竹材更加坚固耐用
使用的时候再用传统编织手法
和钉固技术连接组合到一起
武仲义的竹子建筑第一次引起大众的关注
是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
他设计的越南馆全部用竹子完成
越南馆的灵感来源于越南的国花——荷花
象征着纯洁和对未来乐观的态度
竹子上方的绿植都是可以食用的
展馆使用快速搭建和低碳的建筑材料
建筑构件拆解后仍可重复使用
其实武仲义对竹子的运用
很早之前就开始了
2006年建成的“风与水”咖啡馆
是他的第一个竹建筑
也是他回国后的第一个建筑
同时这个“风与水”咖啡厅还是
武仲义第一个获得国际声誉的项目
第一次成功之后
武仲义的竹子建筑受到广泛关注
随后各种设计邀请更是应接不暇
越南健康村活动中心
也是他的另一个优秀作品
这个直径22米的圆形大厅
没有一根钢筋
内部结构纯粹用竹子做
至于屋顶则用厚厚的茅草铺满
理性的结构带来的韵律感
原生材料裹挟自然气息
没有钢筋混凝土的冰冷感
这样的建筑给人的只有舒适感
28个纯竹制的结构单元
每一个竹制结构都形成了一个弓形
当这些结构都聚集起来足以支撑这个大型建筑
而在越南西贡河的一个小岛上
武仲义还设计了八个蘑菇
这可以称之为他竹制穹顶结构的巅峰之作
单从表面看只是几座平平无奇的茅草屋
但是进入建筑内部
绝对会被竹制结构的规律之美震撼
甚至单看未完工的建筑结构也足够惊艳
无法想象这样精密又庞大的结构
居然只使用竹子作为建材
竹子在武仲义的手上
展现出不可预测的材料特性
除了穹顶结构之外
还有一座未完工的异形竹建筑
一样惊爆你的眼球
这座海滩上的半敞开式建筑
建筑结构大体已经完工
施工实景图甚至比效果图还要震撼
武仲义也尝试过把竹子
和别的材料结合做建筑
除了米兰世博会越南馆之外
还有纳曼会议厅、圣拉餐厅、
越南当地的一个厂房改造等项目
纳曼会议厅是武仲义第一次
使用竹子搭配其他材料的尝试
服装加工是越南的支柱产业
武仲义设计的服装厂
是一栋两层的钢结构建筑(25米x90米)
翻新工程主要集中在行政办公室的部分
用竹子做了吊顶
即使在改造时期仍保持经营工作
除了单纯使用竹子
还有就是用竹子做结构
但加入混凝土墙和玻璃做围合
原生材料和现代材料搭配在一起
丝毫没有违和感
反而碰撞出更新奇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竹制建筑
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够惊艳了
但一位成熟的设计师
是不会被某一设计元素所束缚的
竹制建筑只是武仲义
建筑理念的一种表达形式
武仲义也一直在用不同的设计语言
表现让建筑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
武仲义的竹制建筑给其他人很多的启发
建筑终究是空间的表达
而自然才是所有表达的源头
人只是不断从这源头中
寻找新的表达方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