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于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
纵观其发展的历程,中国传统哲学主要是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由于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古代先民是靠天吃饭,因此无论哪一家都蕴含着生态审美智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生态观指导了中国园林的营造,并体现在其审美意蕴中。
儒家文化与中式园林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主张“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以及“中庸”之道。在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设计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无处不在。
儒家思想强调“礼制”,即社会秩序和规范。在中国古典文人园林设计中,体现了这种“礼制”精神。园林中的布局、建筑风格、装饰细节等,都遵循一定的规矩和制度,体现出一种严谨、有序的审美追求。
尊王攘夷、皇权至上的封建礼制思想也影响皇家园林的规划、布局,如大多数的皇家园林都有一条明显的主轴线,主轴线上又有一个明显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位置、高度、规模、体量统帅着所有的景区和景点,象征着皇权至上。
儒家思想还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式园林中的建筑、山石、水景等元素,都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自然的氛围。
在中国古典文人园林中漫步游览,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高尚、雅致、清新的氛围和情感体验,从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和升华。
道家文化与中式园林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要内容是崇尚自然且倾向无神论,“道法自然”是道家的第一原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成了万物,是万物的根源和存在的依据,认为人类和宇宙都来自于“道”。
古代园林设计师们遵循道家的理念,力求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优美画卷,打造出的中式园林独特的优势。
老庄的“无为而治,崇尚自然”之旨影响园林,表现为园林活动追求天然之趣。力求园林本身与外部自然环境关系的和谐,园林选址很重视因山就水,利用原始地貌,园内建筑更注意收纳、摄取园外之“借景”,使得园内园外两相结合而浑然一体。
园林内部的成景以植物为主要内容,突出园内的大量的植物配置,绝大部分都以花木种植为主,多运用成片栽植的树木,而构成不同的景域主题,如竹林、梅林、桃林等,也有混交林。
道家强调朴素、简约的风格,造园的诸要素如山形、水体、花木、建筑不追求品类之繁复,不滥用设计之技巧,也不过多地划分景域或景区,建筑的密度低,数量少,个体多于群体,建筑布局着眼于疏,建筑物多用草堂、草庐。古典园林为了追求自然的特点,通常还会在园中修建水池,并垒建假山,或者是根据古人写的诗句来进行建设园林。
佛家文化与中式园林
佛教作为一个外来的宗教,因其在唐朝是备受当权者的推崇,所以其在唐朝拥有特殊地位,使得佛教在当时非常的受欢迎。佛教传入中国,并与当地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禅宗是三教合一的宗教,禅宗的特点是随心所欲,没有规则,并且讲顿悟成佛和德行。
南宗禅的“顿悟”就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体验与直觉感受来把握一切,无需遵循一般认识事物的逻辑、推理和判断的程序。这种通过内心观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渗入到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便促成了园林活动更强调“意境”,也就是园林的形象中所蕴含的情感与哲理。
佛家代表性的生态思想是众生平等,讲究在自我关照中达到人与自然万物的统一,通过现世的改造实现净土。禅宗对于中国园林的影响在于把原来园林空间具有的画境升华扩大园林的到意境,根据禅宗的主张来看,人世间的所有东西都是根据佛祖的心幻化而来的,这种思想就把中国园林有限的形式扩展到了无限的形式,打破了古典园林与自然存在的园林的分界线,通过以小见大的方法来表现中国传统的园林,充分体现出园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通过与佛教思想的结合,扩大中国园林的意境,把握住自然美,所以说带有意境的自然美是我们所追求的艺术美的最高境界。禅宗的思维讲究悟性。多采用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创作手法。在禅僧看来,自然之境与禅境并无二致,所谓“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流水是禅心”,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
中国古典园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紧密相连,它是每个时期文化发展的产物,更是世界造园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式园林值得我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共同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