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丹巴碉楼:耸立在高山上的神秘建筑

   2023-07-30 2840
核心提示: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州府康定市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

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的丹巴县,是甘孜州的东大门,东与阿坝州小金县接壤,南和东南与州府康定市交界,西与道孚县毗邻,北和东北与阿坝州金川县相连。海拔1700-5521米,其县城位于大渡河畔的章谷镇,海拔1800米。


  丹巴县有“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古碉·藏寨·美人谷”“东女国故都”“大渡河畔第一城”、“天然地学博物馆”、“千碉之国”等美称,本文谈论的便是丹巴的“千碉之国”。



  古碉楼是嘉绒藏族建筑的杰作,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丹巴目前全县现存古碉数量种类众多。碉楼主要集中在河谷两岸,三五个为一组,尤以梭坡乡、中路乡、蒲各顶乡三处的古石碉楼群最为稠密壮观,古碉保存完整,并与村寨民居相容一地。现有碉楼166座,主要分布在梭坡、蒲各项、中路,其中梭坡84座、蒲各顶29座,中路21座,其余各乡散存32座,堪称碉楼博物馆。


  “千碉之国”美称也由此而来。现存古调最早修建于唐代,最迟为清朝增定大、小金川之时。据藏文经书记载,在方圆数百公里的嘉绒藏区仅有三座13角碉,丹巴境内就有两座,至今它们仍挺立于藏寨碉楼之间,气势雄伟,坚如磐石,虽经历千年风雨洗礼却神态依然。


  我国古代建筑主要以土木为主,不同于土木建筑,碉楼主要以石头堆砌为主,目前发现尚未详细的设计图纸,也无每块石头应该如何精准堆砌的严格要求,根据村落村民口述,凭借匠人对石头本性的经验,打磨不同形状的石头,将这些石头严密堆砌,形成牢固的碉楼。碉楼内部每层却以木质结构分层,有木质楼梯攀爬。


  古碉为片(乱)石夹泥砌成,棱角笔直,墙面光滑,下宽上窄,面随高度增加而内收。古碉一般高20余米,最高达50m,内建楼层十余层至二十余层,每层可容纳10余人,每座碉容纳百余至二百余人。古碉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形状上可分为四角碉五角碉、六角碉、八角碉、十三角碉。但以四角碉为主。



  碉楼的主要建筑材料是山石、泥、麻筋、木头等。麻筋由红麻杆或青稞杆、麦秸秆制成,将麻杆砍成寸段,捶绒即成麻筋,和在泥中,粘性很强。碉楼由上下左右大小石料组合,错缝修砌,棱角分明,表面光洁,如刀砍斧劈。


  丹巴碉楼建筑群,处于群山峻岭之间,高高耸立着,乍一看便会疑惑,身处高山,为何还要建如此之高的建筑?石头混土垒堆成坚固宛若一栋栋独立的堡垒,狭小的窗口,是用来防御敌人的吗?


  现在一般认为古文记录“邛笼”就是碉楼,“冉羌众皆依山居止,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又因此处在古时信苯教,苯教崇拜“琼“,即大鹏鸟,有”琼仓“一说,故有学者认为碉楼原是作为大鹏鸟之巢,碉楼一开始建设的时候其实是一种祭祀性建筑,带有宗教色彩的建筑,之后逐渐发展出其他功能作用,最为显著的便是防御功能,到后面出现的家碉。但也有学者认为碉楼一开始出现便是为了居住的,原来的碉楼是可以直接居住的。



  从现存的碉楼看,功能约有4种,即要隘碉、烽火碉、寨碉和家碉。隘碉主要位于险急之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烽火碉筑于山头,传递信息;寨碉是为保护村寨或者部落而修建的战争工具,一般伫立于村头;家碉多与楼房相连,平时作为贮藏室,遇有战事,也可用于战争。


  提起碉楼的防御作用,不得不说起清乾隆年间发生过平定大小金川战争。


  乾隆初,大金川土司莎罗奔夺取小金川泽旺印信,又攻明正土司(今康定)。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派张广泗和庆复进讨,后派遣讷亲到四川督师,但清军久而无功,川陕总督张广泗被清廷处死,乾隆帝改派岳钟琪为总兵,讨伐金川。乾隆十四年(1749年),莎罗奔请降,大金川事件初告平息。以后,大小金川之间常有冲突。


  到18世纪60年代,金川局势再度紧张。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派四川总督阿尔泰联合九家土司会攻大金川,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泽旺子)却与大金川土司索诺木(莎罗奔侄孙)联合反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清军败绩,清廷又将阿尔泰革职,派温福入川督师,向金川进兵,第二次金川之役由此开始。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温福战死,清廷又派阿桂为将军,增兵金川。经多次血战,清军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初取胜。历时五年、死伤逾万人、耗银7000万两的第二次金川之役至此结束。



  这其中通过大量清朝画家留下的画作,可以看到在这场战役中随处可见的碉楼,而乾隆皇帝一开始也正是低估了碉楼的作用,此次战争中几乎以碉楼为堡,所以清朝多次对碉楼进行研究,采纳各种围绕碉楼所展开的战术,比如以碉逼碉,之后还使用了大炮对碉楼进行轰炸。


  期间因碉楼久攻不下,还将一批俘虏和工匠带到北京香山专门修建这种碉堡以供研究、演习攻击战术,因此在北京香山仍然保存着一些同样由片石砌成的古碉而当时的俘虏和工匠也便留了下来,他们的后代在房屋建筑上还保留着部分嘉绒藏族民居的特点。《清史稿》写道“海兰察与额森特计分兵六队,力攻第九、第十二碉,先下,进取第七、八两碉,力战冰雪中第五碉尤坚厚,海兰察运炮轰击,昼夜无稍修,碉乃破”。可见碉楼难攻易守的防御功能。


攻克喇穆及日则丫口,《紫禁城》2014年3月(仅用于学习交流)


  家碉在羌峰寨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有储藏功能,但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古时,羌峰寨还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同时要埋一块铁在建碉的地基下,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碉楼,还要把埋藏的那块铁拿出来锻打一番。直到孩子长到十八岁,碉楼才封顶。在为孩子举行成人礼仪式时,将那块锻打了十八年的铁制成锋利的钢刀送给他。


  现如今巴丹地区的碉楼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本的作用,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丽的地貌景色,使其成为了优美的风景区。碉楼在经历风雨战乱天灾地震人祸,依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如今住在这里的嘉绒藏族人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宝藏。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