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固件是作紧固连接用且应用极为广泛的一类机械零件。在各种机械、设备、车辆、船舶、铁路、桥梁、建筑、结构、工具、仪器、仪表和用品等上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紧固件。我国是紧固件生产大国,全国现有大大小小的紧固件企业7000多家,2007年的紧固件产量达到了525万吨,占全球紧固件产量的四分之一强,产量已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但目前我国生产的紧固件大部分为低强度、低档次产品,其中8.8级以下普通低档标准紧固件约占45%50%。未来紧固件又是怎样的一个发展趋势呢?下面88号小编依据收集的资料和实践证明,对紧固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个简要的分析。
由于我国幅员广阔,企业众多,市场无限,尚有很多企业尚未醒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他们一旦认识到更新设备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投入到技改热潮中来。因此,当前紧固件行业大量购置新设备的潮流正方兴未艾,估计这种势头还会持续3~5年。从整个制造业的发展来看,紧固件被称为“工业之米”。紧固件在整个产品结构中,通常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作为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见的紧固件有螺栓、螺钉、螺柱、螺母以及其组合件如垫圈、档圈、销、铆钉、连接副等。
从世界紧固件应用来看,行业主要有电子工业、维修与建筑工业、汽车工业是紧固件的三大用户。汽车工业所需的紧固件数量占紧固件总销量的23.2%,在三大用户中占有最大的比例,而维修与建筑工业和电子工业分别位居二三位,占20%和16.6%。
过去的10年,中国的紧固件行业的高速发展,已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一部份。目前,我国共向50多个国家出口了紧固件,其中出口到欧盟、美国、澳洲的数量最大,出口前六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美国第一,德国第二、日本第三、英国第四、意大利第五和香港第六,其中出口到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数量之和占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强。2007年我国共出口紧固件257万吨,占当年产量的48.95%。
可以说,世界上最著名的贸易商均通过中国找到了他们的OEM,但是由于多数紧固件企业生产的粗放型经营,能源和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然而,我国紧固件市场上的竞争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激烈,很多外国公司不断地进入我国的市场,并且在我国落地扎根,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其品牌产品获取更高的利润。在这种压力之下,怎样能够让自己的产品不被压制,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成为很多企业思考的大问题。我国很多紧固件在和外资企业相比,缺少的主要是大品牌,这个让我们在紧固件的市场上竞争就比较差,因此我国就采用了熟悉的价格战,但是因为是在中国的紧固件市场。因此,价格战对于我国的企业现在也没有了多少的优势,那么我国最好的方法就是打造高强度螺丝大品牌,有自己的创意,能够和国际紧固件接轨,这样在市场上的竞争就会显得比较有力。
虽然中国产量巨大,但是紧固件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全球咨询公司PAC集团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由于高附加值产品缺乏,很多发展中国家已接纳了紧固件转移的制造,对我国紧固件行业形成了挑战,近年来每年将有约2.5亿元的紧固件订单“逃离”中国,造成我国紧固件企业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源就在于本土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亮不出自己的“绝活”来。不少企业科技投入较低,科技开发力量薄弱、工艺技术落后、交货周期长、质的提升大大滞后与量的增加,企业的创新战略意识薄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创新体制建设不够完善。近年来国外紧固件企业大量涌入国内,而我国的紧固件企业挑战和机遇并存。国内紧固件企业需要打造品牌、提高品质、确保更高的零件合格率,向零缺陷的目标不断努力。
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紧固件产品,在选用紧固件所用钢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所用钢的化学成分,减少钢中有害元素S、P、O 的含量,减少氧化物、硫化物夹杂对紧固件生产过程中产生开裂的影响;在紧固件热处理过程中,严格控制加热炉内的温度、时间和气氛,降低紧固件成品表面的氧化和脱碳。因此,在大批量生产完成后必须进行最终的分选和检测,如人工挑选、涡流分选、光学传感尺寸及轮廓分选,分选出具有明显缺陷的不良产品,如存在表面裂纹、表面脱碳和尺寸不合格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要求。无缺陷的紧固件是保证装配线的顺畅运行、车辆的安全行驶以及厂家的良好声誉的关键所在。紧固件企业应当注重技术改造,不断提高紧固件制造水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国家对企业生产的环保和排放提出了更高严格的要求,拉拔工序必须考虑更新和改造原有的老设备,同时加大投资购置无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设备,改善生产和周边环境,对磷皂化液采用回收利用,废酸液收集,减少或避免对外有害气体的排放,创造綠色的生产环境。因此,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紧固件企业应将投入新一轮的设备技改高潮中。
国内紧固件企业虽然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但是我国紧固件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十三五”期间及其未来10年,中国紧固件企业只能靠质的提升、量的控制来获取利润,一批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靠劣质原材料和偷工减料低价竞争,没有品牌的紧固件企业将在转型创新中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