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盛世修谱,的确如此,近些年来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于是乎,龙泉村各姓氏都开始修编家谱。什么是家谱?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吾王氏家谱,自1983年编纂后,至今近三十年矣。其间形势隆变巨大。故,再续编已刻不容缓,为族人之共同企盼。
吾王姓氏族,系华夏一脉,全国大姓之一,有近一亿人口,遍及海内外。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姓氏族。数千年来王氏名人辈出、群星璀璨,为华夏发展民族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每一王氏后裔均应深感自豪。
据考,王姓起源记述众多,但十之八九尊太子晋为王姓祖先。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相传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的裔孙。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一人名玄器。玄器的五世孙曰后稷。后稷的十五世孙姬发灭商建周,史称周武王。自武王二十一代传,至姬泄心,史称周灵王,便是太子晋的生身之父。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0年),太子晋因事触怒于灵王。于是周灵王怒废太子晋的名号,贬为一介平民百姓。之后,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在周灵王的朝中担任司徒一职,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人们便称他是王家。之后历代相传,王逐渐演变成他及子孙的姓氏。
据此,太子晋成了王姓的祖先。到秦汉时期,太子晋的裔孙分为太原、琅琊二望。之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繁衍沿革,不断发展、迁徙。至元末明初,因战乱致使中原和华北南部人口锐降,明政府便从山西等地迁来大批移民。这样,人口较多的太原王氏及其分支也被迁来。
我龙泉王氏一脉,始祖是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从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所以,我王氏一脉应该是太原王氏的后裔,太子晋是我们的祖先。
始祖王友谅是哪里人氏?传说是洪洞县城北三里贾村(亦说贾庄),但无考。因为据史载,明代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所以,明代的许多迁民,都说是从洪洞县迁来的,也都说是贾村的,还说都是永乐二年迁来的。实际上,明朝从洪武年间开始大规模从山西向外迁民,一直到永乐末年,前后持续五十余年,迁民人数达数十万之众,永乐二年的迁民不过是其中的一批罢了。
始祖迁居冀南洺河之畔---永年县龙泉村,开始住在哪里?逝世后葬在何处?
据分析判断和传说,应该住在王街东头路北宽过道的老槐树旁边,因为当时迁移的先民普遍思乡,又都是从老槐树下迁来的,所以都有栽槐树习俗,以纪念迁民和寄托思乡之情。
据住在老槐树旁边的善贤和锡亮等老人传说,该树确为始祖迁来时所栽。老槐树现有丈余高,一搂半多粗。六百余年来,大槐树象一位老寿星,见证着时空之变换、岁月之沧桑;见证着王氏子孙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现在老槐树虽有部分树枝干枯,但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形如伞盖。数百年来,老槐树集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已俨然成仙,荫护着王氏后人、街坊邻居及善男信女。
始祖逝世后安葬在村西,后世子孙也大多埋在那里,占地十余亩,现仍有始祖王友谅与妻石氏坟墓和墓碑,后人称为王氏祖坟。始祖的母亲即我太祖母思念我始祖,从山西来探望儿子(亦说同儿子一起迁来),去世后安息在王氏祖坟西南不远处,现仍有坟堆。
王氏祠堂位于王街路南,始建年代不详。传说长毛反时被焚毁。之后多次重建。近年又进行了扩建、修缮。祠堂坐南朝北,东西阔五大间,建有瓦房两排。临街一排带出厦明柱,大门中开,匾额书王氏祠堂四个大字,由十九世孙王善让书丹,门道两边为耳房。院子为长方形,中为引路,两边栽有柏树。南屋为祠堂正堂,高大宽阔,明柱出厦,古式窗户。两排房都是砖木结构,琉璃瓦顶,雕梁画栋。从外看,布局合理,气势恢宏;朱门、紫墙、红柱、古窗,檩椽彩绘,浑然一体,工艺精湛,辉煌中带有庄严。正堂供有始祖讳王友谅灵位及先人牌位。祠堂成为我们王氏后人祭祖、家族议事、办理白事的重要场所。
始祖迁来龙泉居住后,至今已廿多世。据传与原住民和各兄弟氏族和睦相处,世代以农耕为业,忠孝传家,贤德继世,勤劳善良,惠及梓里。仰仗先贤们的辛勤开拓、积德积善,忠厚勤俭,故而,家兴族望,人口渐发,成为一条大街,是为王街。
祖宗虽远,不可不敬;先人已逝,不可不祭。修编家谱,其目的就是要回顾历史、缅怀祖先,辨氏族,知血缘,晓亲疏,激励后人奋发自强,遵规守法、严谨治家,教子育才,修德建功,强家兴业,报效国家;族人间,敬老爱幼,亲和谦让,凝聚团结,同心同德,和衷共济;邻里间,互敬互尊、互帮互助、以友相待,以礼相待,以诚相待,和睦、和谐、和平相处,温良恭俭让。既怀祖忆史,又与时俱进,树新风、破旧俗,讲道德、做善事,提素质、屏恶习,无钱不惰、有钱不奢;无势不卑,有势不霸;逆,不馁;顺,不傲;贫有信,发讲礼;穷有志,富讲仁; 常怀恻隐之心,常修做人之德,正派公道,通情达理,告别愚昧,走向文明,造福桑梓,努力为乡亲服务。
纵观我族,历经六百余年,虽有朝代更替,社会动荡,战乱饥荒,但历代先祖始终自强不息,薪尽火传,族谱也几经磨难,仍基本保存完整,实属不易。其中有多少操心之人,有多少默默奉献之人,他们的功德不言自明,应永久载入史册。
一九六二年,我族整理编成分世家谱账,全族共一册,还画有家谱轴,编了从十九世起的辈字二十个:善锡兴铃智,杰传诗诚祯,斌舜隅景燕,必溢雷辉贤。一九八三年,又整理成分门按世系编撰的家谱账,父子、同辈关系相互对应,用麻头纸装订,毛笔书写,工笔正楷,清晰明了,每一门一册,五门共五册。同时,重新编了辈字,改二十个字为四十二个字,仍从十九世起:
善锡兴华伟益繁,
多才富民瑞祥安,
春勤晓礼高尚先,
千秋进步芳盛贤,
耀培根茂栋梁献,
爱本光宗延代传。
我族自始祖王友谅传至八代,始分为五门,本次家谱修订以1983年麻头纸家谱账为底本续填并打印。为了阅读方便,改竖排版为横排版,为尊重女性,女性姓名写全称。为了记载更详细的内容,增加了家谱登记表。 通过修谱,可以帮助查清我们的祖先是谁,并把我们的祖辈、父辈和我们及子孙记载下来,让我们的后人代代相传,让我们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续谱记史,乃一严谨之事,应代代相继,切莫间断。殷切期望我族后辈工于文笔之人,一定要乐于奉献、不图名利、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潜心不辍地汇集资料、定期续编,以使我王姓全族昌盛、万代相传,为列祖列宗增光添彩,为家族兴盛再创辉煌。
吾也是始祖友谅子孙,所以帮助续编家谱,乃义不容辞之事,愿意尽绵薄之力,本人承蒙厚爱,忝做编辑,然自愧才疏德浅,恐负众望,幸有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族人鼎力支持,得以成册,成绩应归于众位。因水平有限,时间仓促,难免有误,如有漏写、错写的,敬请谅解,也请大家批评和指出,以便于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