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88门户网公众号

88门户网 -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88门户网 - 手机版

到底什么是“合成油”?小编为您解惑

   2018-05-16 微信蒙蒙730
核心提示:以前,发动机合成油更多的定义为PAO(聚烯烃),这个领域M公司一家独大,独大可不爽,因此就有挑战者了,C公司推出了用XHVI基础油 (使用的是S公司的超高粘度指数的三类基础油,现在看估计是三类+)调和而成的合成发动
以前,发动机合成油更多的定义为PAO(聚α烯烃),这个领域M公司一家独大,独大可不爽,因此就有挑战者了,C公司推出了用XHVI基础油 (使用的是S公司的超高粘度指数的三类基础油,现在看估计是三类+)调和而成的合成发动机油,于是M与C打起了广告官司,可这以后,事情没简单,反而更复杂了;关于这场官司的故事,请参考本文末的推荐文章,我想作者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咱们也就不过多的描述了;
简单总结一下战果
合成油并非只有PAO专享。
三类油,经过加氢异构化的石油基产品也可以声称是合成油。
三类油在很多产品性能上并不输给PAO,而价格便宜的多,供应量也更大。
在技术定义领域造成混乱,无法准确定义合成油,于是SAE取消了技术定义。
绿色小树草地分割线
这也是这次官司以后,市场上大量三类油横行并声称自己是全合成的理论依据。
说说笔者对这场官司的看法:
这场官司的背后核心是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如果PAO被M专享作为合成油,利润也就它独占,(当时还没有那么多的竞争对手,现在也没几个),所以,与其说M输给C,还不如说,它其实是输给了美国的反垄断法。
五金
说到这里,插播一句,这两天BMW也惹上了官司,不知道被哪个盟友在背后捅了一刀面临着欧盟的巨额罚款,这也充分说明,不要轻易的搞垄断,小心被队友出卖。
虽然C靠着完美的市场运作和高超的文字游戏赢了官司,同时也为后续三类油的增值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从技术手法上,的确不高明。但由于PAO的产量受限,因此从开发崭新的销售卖点上,绝对是开山鼻祖,实际上,即使是现在,C品牌的市场运作手法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好了,这都是闲篇。洪哥,咱们动手把
注意:以下内容纯为黑土一家之言,请勿对号入座,另外,请学化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轻拍。
合成的定义:
这方面,我认可M的观点,是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或单分子聚合而成新物质。
如:A+B→C+D或A+A→B
这里,A,B,C,D均为不同的物质,属于典型的化学反应。
那么C公司所说的三类异构化到底算不算呢?
看过前面的文章大家都看过了,异构化的工艺是将有机直链的烷烃分子改变结构(增加几个支链,而且还不是新增的,是改变直链上的碳位置),这个反应大概是这样的:
A-〉A+
看到了吗?,IDW工艺过程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把A改变结构而已。但A+ 已经不是A了,属于A的异构体结构,按照C公司的理论,这就是合成的概念了。可是似乎业内行家都不这么说,依然说的是异构化。最有趣的是:其实A不过是在催化剂的条件下自己变了变形而已。
其次,我们看看加氢过程(如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等):
A+H2〉饱和A
或A〉B+C(上图的CDW工艺)
这两个反应看上去好像和原物质是不一样的,按常理说算是合成了吧。其实,还是不算,为什么?这就好比把土豆上的腐烂之处切掉,难道就不是土豆了?女人化了妆变漂亮很多,难道不是女人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很多的二类基础油生产工艺都有这样的加氢反应,为啥不是合成油?看来这个反应大家都不认可。
关键的理论:石油基的产品就是在不断剔除杂质,是不断精制的过程,是不断减少不良组分或作少许改变结构的产物,是逆向的。而合成的概念是从无到有,或直接合成新物质,是正向行为。因此,三类油我个人认为并非合成油。
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去看看大家熟知的合成油,如PAO的制造工艺(癸烯齐聚),PAG(PO、EO的聚合反应),Ester(醇与酸反应)等等。这些都可以称为合成油。这一点,我倒是觉得金属加工液对合成油的定义很新颖,张三+李四+王二麻子+淘气+等等等,造出来的一个新东西,叫合成。但可惜的是这货没有啥化学反应,所以我说:这定义不是个技术问题。
要是还不知道定义的话,看看药品就行了,那些中草药基本都是原生态,属于复杂有机药类。从这里弄出来的东西叫提纯会更好听些。而咱们吃的西药则大部分都是反应出来的,这叫合成。不过在咱们这个领域,被C把这水彻底搅浑了,所以你说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再看GTL,这个新东西是怎么弄出来的呢?其核心关键步骤是费托合成,这不用我说了吧,反应如下:
nCO+2nH2─→[-CH2-]n+nH2O
典型的合成油。可是合成蜡以后因为各种物质都有(对不起,有机反应就这样,副反应超多,也没有固定的组分),因此还要继续处理,有脱蜡等流程,这就和二、三类油一样了,这工艺过程怎么定义?在我看来,其核心工艺是费托合成,那自然是合成油。或者属于第5类油,哈哈。可是,要是这么定义的话,这油想用在发动机油上,那台架试验需要做一筐,因此聪明的S级的选手直接定义为Group
3+,这样就少了很多试验。看到没,套路,套路。你所能看到的背后,其实都是钱在作怪,走过最复杂的路就是别人的套路。
然而,以上所有纯粹是技术人员的观点,屁用没有,因为这事既成事实这么多年,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
首先,如果没有合成油的概念,我们的市场人员还是会想出一个口号或所谓的技能来区分高档油和低档油,比如最近火的富勒烯技术,而这些个口号说不准还不如咱们这个合成、半合成、矿物的概念呢?是不是?同时消费者也需要简单的法子来区分好坏,再加上前面有M公司这颗大树档着,因此大家就都借光、借势吧。善假于物也
其次,性能方面,三类油的很多性能的确不差,个别差的性能增加一点点添加剂也都能解决,如PP,而最关键的是供应量和价格,这两把利器是将PAO挤掉的根本原因。想想也是,谁会不接受又便宜又好的产品呢?盲目的追求技术性能对普通消费者的根本无意义,这一点其实也是M输掉官司的根本原因。未来随着3类+以及GTL的壮大,PAO的没落也是正常的事。
但说到PAO的价值,大家可别小看它了,这场官司的争论点也就只局限在低粘度的发动机油上,而高粘度的PAO或者改质以后的mPAO依然是市场秒杀一切的大神级别的基础油,经此一役,没让PAO的知名度下降,反而大幅度提升,因此套用中国古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所以以后别问我合成油的事了,去问油公司的销售把,他们真的是专家!
 
举报收藏 打赏 评论 0
 
更多>同类新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
(c)2008-2023 88号建材网 北京斑马家科技有限公司